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州古城的市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观,历史上几次兴废,至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改称玄妙观。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山门和三清殿二处。三清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宋代,是国内难得的宋代建筑之一。三清殿的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用木框加门严密地保护起来。这块石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唐玄宗李隆基御赞的宋代复刻名画  相似文献   

2.
当白雪覆盖着北方大地时,苏州,却依然是树木青翠,蜡梅幽香。丙寅年岁末,我有幸游览了这座驰名中外的江南旅游胜地,并参拜了道教著名宫观——苏州玄妙观。玄妙观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占地面积五十一亩,为苏州道观之首。现在是苏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一九八二年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至今观前街仍是繁华之地。这一江南道教著名古观,曾一度有“正一丛林”之称。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类·道观部》载:玄妙观最初叫“真庆道院”,唐时改称“开元宫”,宋更名“天庆观”,南宋建炎初年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年)  相似文献   

3.
元妙古观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北岸,是惠州市历史悠久的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又是西湖风景区的主要旅游胜地之一。据明代御史周岐后所著《修玄妙观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初名朝元观,后改名开元观,后渐毁坏。到宋代咸平初年复修,祥符9年(1016)勅赐名为天庆观。明嘉靖年间又赐名为元妙观,直至现在。元妙观自唐代兴建以来,屡历兴衰,在历史上,元代晚期是元妙观比较兴旺时期。据记载,至治二年(1322)道士吴嗣德、张景行募得巨款,历时十二年,扩建成有正殿,两廊、钟鼓楼、库房等多幢建筑,还置有田亩、鱼塘、  相似文献   

4.
惠州市元妙古观,在西湖之北,芳华洲之后,原名天庆观,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距今已有1352年历史。至天宝七年(公元742年)扩建,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香火鼎盛,殿宇巍峨。道观之旁,梅进士第(梅蟠宅)。梅蟠,字子升,归善人(惠阳县人),宋元丰八年进士(公元1087年),博学强记,笔力豪放,不乐士进,人称梅夫子,凡惠州之山水,均有留题,不下千篇,晚年居丰湖之上小岛,自号罗浮山人;舍弃居宅,并入道观,  相似文献   

5.
一、玄妙观之最在苏州众多道观中 ,玄妙观以历史悠久 ,规模宏传而著称。玄妙观蕴藏的文化瑰宝 ,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宋代建筑代表三清殿、艺术珍宝老子像碑、石刻艺术杰作石栏杆等文物 ,为玄妙观之精华 ,件件光彩照人。(一 )全国现存最大的宋代殿宇———玄妙观三清殿三清殿是玄妙观整体建筑群中的主要殿堂 ,整座建筑结构完整 ,庄严雄伟 ,体现了以其为核心的建筑群体。据载三清殿与玄妙观创立相始末。现存的三清殿主体建筑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 ,为当时提刑赵伯重新设计 ,进呈孝宗 ,并御书赐额“金阙寥阳宝殿”。元至元十八年 (…  相似文献   

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维修工程竣工暨神像开光庆典于1999年1月15日在三清殿隆重举行。苏州玄妙观是我国著名道观,其主殿三清殿系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重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43米,进深六间25米,面...  相似文献   

7.
道教传入苏州,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唐宋时,苏州道观甚多,明代又陆续兴建了府城隍庙、春申君庙、安齐王庙等一些庙宇。清乾隆曾三次到玄妙观并题匾额,至清末民初,道教的影响才有所减弱。解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苏州道教恢复了正常的活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道教徒建立了“苏州市道教界抗美援朝会”。一九五四年该会改为“道教学习委员会”,负责人是玄妙观太阳宫住持许鹤梅。一九八一年九月,成立了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推选张筱轩为负责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正式成立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宋佩琴,副会长有师敏绪(兼任秘  相似文献   

8.
玄妙观的道士,在坚持信仰的同时,也关心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在历史上曾办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1919年,玄妙观内办有“吴县私立进德小学”,就读的学生有信徒子弟和玄妙观摊贩的子弟。按当时社会初小课程开办,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学杂费全免,学校的开支费用全由玄妙观收入的租金中拨付。沦陷初停学。1938年复课,校长为颜锡绶,教师为吴允实。每个学生缴杂费二角,学校开支月约六十元,来源同前。1950年停办。1939年1月25日,《苏州新报》载,玄妙观恢复了施医所。这就是说,日寇侵占苏州以前,玄妙观已办了个施医所,沦陷期停办,现在恢复了,继续在为贫民行医看病。  相似文献   

9.
<正>迎祥宫位于陕西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村。现存建筑为一组包括山门、戏楼、明清建筑、围墙等的基本完整建筑群。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明间为大门,两侧翼门较窄。三架梁,抬梁式结构。山门楣间嵌匾石,阴刻楷书"迎祥宫"三字。戏楼和山门相连而建,坐南朝北,面阔三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1月25日,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一,道教全真派祖庭之一、中国道教协会直属宫观北京白云观大门紧闭,观内鲜有人员走动,略显清冷,与往年大年初一观内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形成强烈对比。自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白云观恢复庙会传统以来,每年大年初一都会有上万人赶来这里祈福游玩,"摸猴"的队伍沿着观前的街道排出几百米远,场面颇为壮观。而这一场景在今年春节却没能出现,只有悬挂在棂星门到山门间的一串串红灯笼、山门前为了维护排队秩序而整齐摆放着的栏杆在提醒着  相似文献   

11.
法苑谈丛     
一、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一) 三门殿两大金刚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井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称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某某殿。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根据  相似文献   

12.
九霄万福宫坐落于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大茅峰巅;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始曰圣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敕名九霄万福宫,后人简称九霄宫、万福宫、顶宫,俗呼“大茅峰”。 据《茅山志》记载:西汉时,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  相似文献   

13.
<正>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他于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举,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杨慎因所谓“议大  相似文献   

14.
杏坛     
<正> 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是一个形式奇特,寓意深远的建筑。“杏坛”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原址在何处,任何书上也未见记载。据载孔子故宅西面不远的地方曾有孔子的教授堂。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皇帝至孔子故里朝圣时,曾在此处驻跸,后世遂以此处为殿(最初称“文宣王殿”,宋徽宗时改名“大成殿”)。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因扩大庙制,拓宽庙庭,将此殿拆去,向北移至讲堂旧址,重建为正殿。而将所遗旧基改筑成砖坛,周围环植杏树,称为杏坛。金明昌年间,在坛上加建了一座单檐歇山亭  相似文献   

15.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84,17(2):13-20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于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理学、心学开始盛行、国力“积贫积弱”、封建皇朝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16.
漫谈金刚力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抵造访过中国佛教寺院者,都知道入寺先要经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为避尘喧,利修行,寺庙基本上多建于山林,放习惯上把寺院大门唤作“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喻意为“三解脱门”,即空门、无愿门、无相门。这三座门常建成殿堂式格局,有一殿三门,也有将中间一门建为殿式,“山门殿”或“三门殿”由此而得名。金刚力上像就供置于山门殿内,好比寺院的门卫传达。金刚力上是佛教的护法。人们习惯略称之为“金刚”,但其不同于身着甲胄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则为四大天正之所指,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  相似文献   

17.
佛光寺在南台西南佛光山麓,海拔一千三百二十米,距五台县城三十公里,离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四十七公里。寺宇座东面西,北、东、南三面环山,峰峦叠翠,松柏荫翳,西面平缓豁朗,毗邻通往代县、繁峙的南北古道。山门前有影壁一座,上书“佛光寺”三个大字。山门三间(原系韦陀殿),巍峨壮观。第一进院内有坐北向南的金建文殊殿七间,为我国现存的最大配殿。对面有廊房数间,院中有唐代乾符四年(877年)石经幢一座。第二进院内,南北都为客房,  相似文献   

18.
<正> 张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并称“东南三贤”。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而被称之为“湖湘学最盛”的则是张栻。  相似文献   

19.
真大道教     
道教教派之一,原名大道教。创于金初。创始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二十一岁时,自称遇一白发老叟,授以“道德经要言”(一说授以“玄妙道诀”)。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五传至郦希成(诚)分裂为两派,由于元宪宗支持郦派,始改名为真大道教。真大道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同时汲取部分儒、释思想。立戒条九则:“一  相似文献   

20.
<正>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四川梁山(今梁平)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1552年中举以后,至1562年间,曾多次参加会试未能及第,于是便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不久,“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身麻衣蔬食,誓不见有司”(《明史》卷二八三),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周易》的研究,为避干扰,又于1577年迁居万县求溪山中,画一太极图在墙上,“每日坐蒲团观玩,如有合《易》处,即起而歌咏”(《优哉阁稿·玩图》),前后历经29年而成《周易集注》一书。书成以后,才于1602年被荐,特授为翰林院待诏,以月给米三石致仕而终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