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远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只是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一生只是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重大的哲学意义,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伊里因科夫(1924-1979)在苏联哲学界属于后起之秀。他从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并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撰写了许多著作,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伊里因科夫一生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唯物辩证法。他从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尖端而又难度极大的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前后一致。他的著作和观点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一再受到伊利切夫等人的点名批评,但也受到哲学界前辈罗森塔尔和凯德洛夫等人的支持。他的著作和文章曾被译成18种文字。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使他一举成名。这本书被认为是在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深入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著作。罗森塔尔为该书所写的前言指出,这本书“研究了辩证方法的最本质和最有趣的方面之一,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该书被誉为“整个一代哲学家学习马列主义哲学的参考书”,成了“推动在这个方向上开展一系列研究的强大动力”。(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6期)此书共五章,下面的译文是该书第五章《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和探讨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方法问题上,王亚南同志最近发表了《〈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一文,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达些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因此也谈谈个人在学习中的某些体会,作为共同探索和讨论。王亚南同志在他的《〈资本论〉的方法》中首先提出问题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张奎良同志在《试论马克思以入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说:“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中期《资本论》所达到的新的制高点,晚期唯物史观的新升华,都是以深化对人的正确理解为契机实现的”,这是“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果真如此,“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就是假的。因为即使不顾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的人道主义史,在他以前的费尔巴哈就高举人本主义的大旗,总不能否定。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也打着“真正人道主义”的旗号,已不可…  相似文献   

7.
辩证地研究人类思维经验,概括现代科学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刘景泉副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新著(于1986年4月辽宁出版社出版)对于深入哲学改革,促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钻研,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它是从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中,研究近现代人类辩证思维的结晶及其理论成果的一次可喜的创举。该著内容丰富,体系严谨。作者首先在绪论中概述了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批判地吸取黑格尔《逻辑学》的情况,着重分析了《资本论》与《逻辑学》体系的特点及其在辩  相似文献   

8.
(1979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若作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关于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论述—读 书笔记张红旗破与立1979年第 3期马克思1841年3月至1843年3月间世界观 的发展问题〔东德〕I·陶伯尔 哲学译丛1979年第3期两个马克思主义还是一个?〔美〕R· 塔克尔哲学译丛1979年第B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E·弗 洛姆哲学译丛1979年第3期学习《资本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陈其俊河北师院学 报1979年第1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精神漆琪 生学术月刊1979年第5期五四运动中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围绕着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大多数学者已经比较一致地否定了过去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为了避免重蹈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覆辙,人们特别注重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他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宝贵思想,并使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从而揭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马克思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七十年代正式形成,此后不断扩大。这场运动基本上是以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理解为基础,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所作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前英语世界对这部著作是一无所知的。与许多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这是一股反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有些人试图用否认或者掩饰人的存在所固有的分裂现象的办法,来解决人的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最伟大的创作遗产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或范畴,它虽然起着很大的科学和实践作用,但它也和黑格尔的类似范畴一样,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全部巨大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或范畴就是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在《资本论》和十九世纪50-60年代为《资本论》做准备的几部著作中,则对异化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这里首先谈谈《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15.
何畏同志在《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为了论证这一见解,何畏同志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列宁、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考察认为,不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些国外的生态哲学家,包括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多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是否相容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生态)危机无疑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等文献表明,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将其具体贯彻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中。因此,发挥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学思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个人的本质指什么呢?兰秀良同志说: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异化,而且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的异化”,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然性“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学说的理论前提。”(《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7期)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解放后做了19年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1901—1969),因30年代后期与郭大力(1905—1976)合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而闻名,40年代执教于中山大学及厦门大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收有他的三部著作: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时代文化出版社1948年版。(《民国丛书》第2编第21册,上海书店1990年12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家,尤其是德国和苏联的一些著作家,根据《资本论》的手稿来研究马克思这部著作(从1857年的初稿到定稿)结构的变化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由H. 戈劳斯曼(Henryk Grossmann)于1929年提出来的。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后一部分中提出的、后又在1858年4月2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详细说明的计划和三卷本《资本论》的计划,显然毫无共同之处,假如人们不了解那些过渡性的著述,那么试图弄懂这个问题,就只有靠某种推测了。正如罗斯多斯基(他对此问题的解释也是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