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1年7月24日)为进一步加强佛教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积极做好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活动,确保传戒法会如法如律进行,不断提升出家僧众的整体素质,维护僧团的清净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中的佛教寺院,在组织内外两个方向上均有治理方式的变革。不过,代表寺院外部治理的各种佛教组织,和代表寺院内部治理的各种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在于寺院内外组织治理方面遇到的合法性危机,即,一方面,官方管理机构的退出而给僧团以自治的空间,但佛教组织建设方面的合法性危机使其最终走向失败;另一方面,有关寺院僧众教育等寺院内部治理的改革,也因合法性认同的危机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钢 《法音》2010,(7):9-12
<正>自佛教净土宗创建以来,以居士身份居家学佛的信众人数相对于以出家身份修学佛法的僧众人数而言,历来便占据着明显多数的地位,他们也由此成为接受净土宗信仰的主体人群。当今社会,居士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对象  相似文献   

5.
自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斯里兰卡至公元六世纪殖民统治时期,斯里兰卡的僧侣无论在该岛国的宗教史上,还是在文化和社会史上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所从事的不只限于精神领域的事情,而且还被期望作为社会的领袖,来引导和教诫人们从事一切有益的活动,这尤其突出在教育方面.由于僧侣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从而寺庙则成了出家僧众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12)
<正>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祖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重视僧团建设,提高僧众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维护道场清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寺院和谐健康发展。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僧众信徒素质佛法的传承和普及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白马寺  相似文献   

7.
一、对佛教居士进行信仰调查的目的 目前,佛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对佛教界来说,根本还在于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佛教的信仰建设,就是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广泛地宣传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净化人,把佛教的正法理念和人生智慧化作服务社会人群的有生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信徒中,居士是佛教信仰的社会群众…  相似文献   

8.
明代汉传佛教的制度性文献有比较强的个体色彩,在文献数量上,也较宋元时期多,目前能找到的明代寺院制度文献有34部,且许多是收在寺志或某些语录中。这些文献是了解明代寺院制度及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文本,对当时寺院的组织和运行来说,有象征和规范意义。与宋元清规相比,明代制度性文献愈发的具体化、法律化,实际也体现出明代汉传佛教在寺院制度建设方面,正逐渐放弃"清规"所带有的道德教化属性,更倾向于它们能更直观的发挥其法律意义上的威慑和制度性功能。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4)
正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它是僧众的修行道场,也是对外的弘法平台。所以,个人认为寺院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内修外弘"的正务上。因为,"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必备的精神;"内修外弘"是每个僧众的本分与使命,  相似文献   

10.
相乐 《佛教文化》2018,(4):78-83
宏玉法师说:“佛教的教育主张一种‘菩萨’精神,即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要将僧众培养成为爱国爱教,能够弘扬佛教传统文化,遵守寺院的规则,走向世界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9,(3)
编者按自新时期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在“文革”中被迫还俗的部分僧人,因佛教事业恢复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信仰生活的要求,重新受戒回到寺院,有的甚至当上了寺院的执事或负责人。近几年也有一批离退休人员出家到寺院过宗教生活。上述老年僧人圆寂后,其俗家亲属到...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4,(6):64
正本刊讯5月17日至19日,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在齐齐哈尔市大乘寺举办全省佛教寺院执事暨基层佛教协会负责人培训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2014年开展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全省佛教寺院执事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佛教寺院的管理,加强佛教寺院建设。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菩提叶下因缘起大云法师最早接触叶画是在九十年代。那时他居住在广东,尚未出家,俗名刘以刚。因为佛教信仰、对寺院很有感情,空闲时间经常去住处周边的寺院。其中最常去六榕寺,于是寺院中来往的人们总能见到一人,似僧非僧、久久盘坐在树下静思。  相似文献   

14.
寺院导游     
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 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最好去处。登山晋庙,我们会看见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势雄伟、技法精湛的各种塑像;有色彩艳丽、画技高超的壁画;殿堂周边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袅袅升起的香烟;有喃喃回荡的颂经声……身处其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人类文化在瞬间的释放。宗教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细细体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文化内涵。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是弘扬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种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精舍的建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20,(2):7-7
各省区市佛教协会、西藏分会:鉴于当前疫情形势,各地佛教团体、佛教寺院和佛教院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务必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建议意见:一、宜闭不宜开。寺院、院校应暂停对公众开放,关闭山门,清修以自持,各自诵经以为众生祈福。二、宜散不宜聚。应暂停法会等一切集体活动,僧众较多的寺院或在校学僧较多的院校,其早晚功课。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20,(2)
正各省区市佛教协会、西藏分会:鉴于当前疫情形势,各地佛教团体、佛教寺院和佛教院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务必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釆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建议意见:一、宜闭不宜开。寺院、院校应暂停对公众开放,关闭山门,清修以自持,各自诵经以为众生祈福。二、宜散不宜聚。应暂停法会等一切集体活动,僧众较多的寺院或在校学僧较多的院校,其早晚功课、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荣益 《法音》2021,(11):34-38
峨眉山佛教在近二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受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分散、自建、自足的发展模式,寺与寺之间经济完全独立,寺庙建设各自为政,更谈不上整体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向现代化高速迈进的时期,峨眉山寺院传统的管理模式此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80年代中期,经全山僧众一致同意,寺院将各自的人、财、物权上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由佛教协会统收统支,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0.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