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腊化和古代晚期哲学是否只是古典希腊哲学的衰落?本文认为,应该把希腊化和古代晚期哲学视为一种新哲学,而不是简单地看待古典希腊哲学和希腊化哲学的关系.希腊化哲学把意愿作为哲学的主题,改变了古典希腊哲学以知识作为真理之路的存在论路径,而切入到更具个体自由的思想领域.本文透过分析普罗提诺<九章集>的相关文本,以及它与希腊化哲学的思想源流,显示希腊化和古代晚期哲学的这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如何超越情感的干扰而寻求尘世心灵的健康安宁是希腊古典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古典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传统转型中的教父巨擘,奥古斯丁有丰富的关于情感本质和心灵疗治理论的阐述,其中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构成了奥古斯丁理解情感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不动情"(apatheia)和"怡情"(eupatheia)理论上,奥古斯丁展示出对古典哲学情感诠释的浓厚兴趣。然而,关于奥古斯丁是否真的承继希腊古典哲学调控情绪与超越情感的理论,学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奥古斯丁与传统斯多亚学派立场相符并很好地保留了"不动情"的超越情感的哲学理想;而另一种挑战性观点则认为,奥古斯丁已经完全脱离希腊古典哲学的框架。本文将梳理奥古斯丁情感理论资源并定位出奥古斯丁关于超越情感思想的真实立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透视出晚年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视阈转型中所展示的新的情感价值向度和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3.
袁宏 《周易研究》2007,(5):91-96
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的"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的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的"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荆琦 《美与时代》2007,(12):40-4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味",以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核心内涵,自萌芽、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几乎经历了中国古典美学历史的全部.在这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味"的概念一直运用于各个审美领域,显示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作者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礼的最高境界,温柔敦厚是《诗经》和谐美的集中体现。《齐风》的和谐美,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为女子个性的自由张扬,男人气度的雍容豪放;在诗歌形式方面,表现为声韵节奏的和谐舒缓。而春秋时期,齐国泱泱的大国气象,正是《齐风》和谐美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浩斌 《现代哲学》2005,26(1):18-23
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概念具有明确内涵、外延并与一定的"知识型"相关,这与西方学者在一般的、含糊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具有根本的异质性.它界划了一种分析的范式,说明了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知识型"的断裂,这种分析范式就是从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的探讨社会结构及由这种结构所决定的运动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概念之独特内涵所在.福柯等人忽视了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视角而从"劳动"范畴出发,认为马克思对李嘉图的修正在西方知识的最深层中并未产生真正的间断性,这是没有读懂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3-43
哲学分析可被追溯至芝诺的悖论、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辩证法以及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的方法.现代分析哲学运动始于弗雷格对关涉世界的语言的探究,用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取代古典三段论.同时皮尔士在美国也为哲学分析奠立基础.从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希尔伯特、哥德尔等,都将理想(人工)语言的分析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但它和还原论的"证实"原则都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9.
田兆耀 《美与时代》2008,14(1):22-25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和海德格尔{1889.9-1976.5)虽然相隔两千余年,相距万里之遥,但是从<天运>、<艺术作品的本源>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思维主要特征的认识存在互证互释的可能.他们分别借助于"咸池至乐"和"希腊神庙"等艺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们二人各自的观点,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加缪的希腊想象,目的是成就一个"审美的人"。在他看来,中道、平衡与节制是希腊人的精神内核,通过审美达成自由是希腊人的人生目标,热爱生活与彻悟存在是希腊人的生命状态。而所有这一切,足以为现代人的精神病痛提供一剂解救的良药,进而为弥合"荒诞的人"与"荒诞世界"之间的沟壑提供一种古典品位的可能。加缪的创作与思考,在本质上是一种直面生活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希腊哲学中的"存在"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哲学的概念范畴很多,但它们可以说都是围绕"存在"的,例如,关于知识、认识、思维和分辨真假的那些概念.由于思维总要以存在为对象,并且思维和情感的主体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所以这类概念都离不开存在,只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亚历山大的功业改变了希腊世界 ,同时也改变了哲学家的关怀。昔日的理想随着作为主权独立的城邦衰落离析而日益浸淫于世俗的洪流之中。古典时期以城邦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首“希腊因之成为伟大国家的赞歌 ,生动活泼的民族意识的赞歌” (文德尔班语 )在晚期希腊变得如此陌生  相似文献   

13.
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希腊这四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作品可以了解,希腊的建筑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日趋成熟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4.
古代希腊罗马的死亡哲学及其历史演变林中泽本文集中探讨古希腊罗马不同时期的死亡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作者认为,古典时期希腊罗马人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向上和自然主义的性质,它的兴起是古典社会开放政治与外向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和元首...  相似文献   

15.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6,(1):151-159
与希腊哲学的主题始于存在问题一样,印度哲学亦源于对于存在(梵、我、有)问题的讨论。两者几乎同时探讨作为超越终极实在的存在,为各自传统的精神生活的开端奠定了基础。在领会存在问题方面,两者有相似处,但在表征存在之内容与结构方面,却发生了分流。存在的"神显"在希腊哲学中平衡于智性层面,这导致了古典哲学的成立。在印度,神显进入灵性深度,令奥义书的"大梵明"(或"有明")及其后继(含佛教、耆那教等出世教派)均成为救赎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16.
张章 《美与时代》2007,(5):20-22
"移情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点,而中西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将讨论西方"移情说"理论和中国古典"移情说"的代表"兴"的思想,以及对比中西文化传统,找出中西"移情说"的差别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晓东 《管子学刊》2005,(4):107-110
在战国后期的子家著作中,“亡国”一词往往不是用以指陈灭国的事实,而是指称必亡的政治形势,进而也被视作与“王”、“霸”、“危”并立的一种国家类型。作为国家类型的“亡国”,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君主失制。战国诸子语文中“亡国”含义的多重性表明,上古中国政治思想着眼于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在国际的竞争中生存。这与以城邦为视域的古典希腊政治哲学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是个有着更悠久、更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关,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有关.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五四"初期的新诗.初期新诗反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语言、格式、韵律等),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但却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当时的文学思潮、新诗理论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了现代诗歌中最初的现实主义浪潮.  相似文献   

19.
我想到希腊来的愿望终于在这么多年之后完全出乎意料地实现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有机会在雅典的尼克斯山(the Hill of the Pnyx)作公开演讲。作为一个已成为物理学家的人,我完全意识到希腊人给予我的恩惠,正是他们开创了把深藏在自然界中的真理揭示出来的伟大事业。当然我也跟其他演讲人一样享受到了这种恩惠。不过,对我来说还存在一种特别的情况。我所出生、成长和受教育的那个国家离西方世界是如此之远,以致于直到约在一百年前才受到希腊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影响,当时我们的前辈曾专心致志向西方世界学习科学技术。这对我们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我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我们前辈从上几代人手中继承过来的东方古典学说。然而,在我大约刚满五岁时,我的祖父和  相似文献   

20.
希腊文明中,城邦是希腊社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邦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又有所影响。汤因比以"希腊精神"作为研究线索,认为城邦的发展对于当时的希腊人而言,既有发展又有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