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源 《美与时代》2023,(2):30-32
工笔重彩画起源于原始岩画,顶峰时期在唐代卷轴画时期。近现代,重彩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绘画的工具,画面技法语言也有了新的转变。现代重彩画不拘泥于传统重彩画勾勒、渲染的技法,不仅吸收了中国画的没骨、写意等技法,突出了画面的装饰性,还借鉴了现代绘画技法。现代重彩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其新的艺术语言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新时代,对传统重彩画色彩观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工笔重彩吸收借鉴西方色彩观后的风格转变,试对当代重彩画色彩体系和技法材料体系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日益成熟,在经过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创新后,工笔重彩画走向了现代。现代重彩相对于传统工笔重彩而言,不管是技法、肌质方面,还是色彩、造型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现代重彩画表现出独特的兼容性,表现风格、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绘画的审美要求和需求。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背景形势下,现代重彩画家发现西方绘画中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元素,这又为现代重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从迹象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绢和纸的演变和特性分析来阐述材料是迹象的物质基础,通过工笔重彩技法中没骨、撞水撞粉的笔墨语言来分析特殊迹象和迹象的生成方式,通过对重彩壁画中作迹方式的分析来研究是否有必要进行迹象效果的探究与创建,同时结合一些现代工笔重彩画家的代表作来分析画作中的"迹""象""X",并结合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处处离不开笔墨,因此将笔墨、技法共同探讨。苏百钧作为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虽然没有朱耷、石涛、黄宾虹、齐白石的精湛笔墨和影响力,但他对中国花鸟画的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态度,在当代中国绘画,尤其是花鸟画创作中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吸收古人优秀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和日本浮世绘等绘画的特点,不断实践和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研究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的笔墨表现技法必将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贴近生活搜集素材、创作素材与绘画表现形式的思考以及绘画材料与技法选择三方面展示了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形式视域中的沂蒙风情。  相似文献   

7.
工笔重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之一,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渐有了整套的技术画法,现在已经作为中国画技法教学中的重点课程。工笔重彩画教学分为临摹、写生、多种材料的运用、创作四个部分。古人用"丹青"作为对绘画的称呼,"丹"就是指朱砂,"青"就是指石绿、石青,是工笔重彩画的颜料。工笔重彩画是传统的绘画,有着完善的体系和技巧,但是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着重对工笔重彩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工笔重彩画艺术的教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张锐 《美与时代》2023,(5):58-60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到大地湾地面黑白绘画;从春秋末年中国工笔设色绘画的基本框架大体形成,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都称得上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工笔重彩画。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直到20世纪中期,工笔重彩画仍然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绘画样式。当旧的美术创作满足不了当下的审美需求时,创新便成了最好的出路。绘画的革新与发展一般是从材料开始进行改变的,新材料的运用必然会引起技法程式上的突破和绘画表现语言的丰富和转变,而材料与非笔绘性语言正是当下探索、推动传统工笔重彩画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材料的无限性与非笔绘肌理的丰富性、偶然性以及不确定性,为创作主体的情感宣泄与绘画表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非笔绘性语言,也为工笔重彩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山水画不断演变,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梳理传统山水画中披麻皴技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历代经典作品中的笔墨皴法,总结出披麻皴技法因时代不同,所呈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披麻皴技法时代特征的同时,分析了现代山水披麻皴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强化了披麻皴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国画中的杰出人物,他为国画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宾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革新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其对国画笔墨表现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和运用,开阔了中国山水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郭博文 《美与时代》2023,(7):111-113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思维的进步,传统的中国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理论的创新加上水墨技法的突破使得中国画在审美理念与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多元化,这些为中国画在内涵上的自我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将水墨技法的探索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会产生以下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传统笔墨规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技法;如何将新材料的探索成果有效应用于美术创作中。诚然,创作是可以带动教学的,个人创作中对技法的探索也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新材料与新技法的尝试,同样可以为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带来影响。对师者而言,对笔墨技法的实践与创新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激发对水墨技法探索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彩画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画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她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着无尽的芬芳.尤其是她的色彩,典雅大方,时而富丽华贵流露皇家之貌,时而淡雅清幽彰显士人之风.而重彩画这一出众的色彩表现与其特有的材质和技法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就对此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重彩画,它的内涵深厚,外延阔大,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要傅色材料。当代重彩画,寄托了我全部的艺术情感与个人诉求。一己芥子之求,万法诸性相同!"错彩镂金、雕缋满眼"追求华丽、繁复、写实,"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崇尚静谧、素朴、表现。作为当代工笔重彩的画家,深厚的传统留住了我的情感,付诸努力的新作寄托了我的责任。如何建立起当代绘画新的传统,如何以自己艰苦的努力对艺术理想细加描摹,我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错彩镂金"为实,精工细雕,绚丽璀璨,敦煌壁画建立了我的艺术观念;文人笔墨为虚,重写意,尚精神,宋  相似文献   

16.
渍彩法在国画技法当中属于重彩画的研究范畴,是在传统国画技法之"破墨","泼墨"、"积墨"、"没骨"、"撞粉"、"撞水"等基础上,利用国画水性颜料之透明的物理性能,采用渍彩流动,层层叠加的方法实现画面色的自然变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画坛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观念的多样化,中外交流的频繁,绘画条件和环境也更加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因此我们理应充满信心,走出一条现代意识与传统笔墨结合的道路,把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画家艺术风格完美融合。在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道路上体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文脉,续写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运用笔墨进行创作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笔的运用技巧、墨的比例关系、线条的运用等。画家在创作时根据创作意图及构思布局等进行起笔、行笔、收笔等,借助泼墨、积墨、破墨、蘸墨等技法来展现画作的意境,并运用线条进行画作创新,从而使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故对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绘画艺术是经济发展推动下工业文明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绘画艺术对于色彩和造型语言的探索,现代绘画艺术更多地体现于对材料质朴的性能和触感的原动力追求。在这种环境下,综合材料应运而生,以适应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对现代生活的艺术感悟。首先深入分析了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而后从材料媒介和技法表现两方面进行了综合材料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藏布面重彩画是指在棉布或帆布上用藏茶做底子,借鉴中国工笔重彩技法或西方油画的薄画法,是具象与抽象兼备的带有明显装饰性的绘画。在表现内容上区别于其他画种,主要表现西藏的风土人情等,是西藏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式画种,以此形成了布面重彩画派。文章以布面重彩画派的代表人物计美赤列为例,分析总结出布面重彩画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等,对西藏布面重彩画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