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纵观历史任何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同时,都会给本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立足中国当下人物画创作的实情和所面临的问题,以跨中西方美术史和综合当今研究美术史的新办法,如图像视觉方式和社会史学的办法来重新阐释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重新定义陈洪绶的价值,以及他可能对当今中国人物画创作所产生的启发意义。陈洪绶的人物画形态夸张变形,在中国人物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夸张变形的特点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精神不谋而合。表现主义曾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那么我们能否从陈洪绶身上汲取营养,以此改写中国人物画史呢?  相似文献   

2.
牛璐 《美与时代》2023,(3):66-68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骇”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人物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参与绘制的木版画《水浒叶子》以《水浒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蓝本,在与刻工的合作下塑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研究陈氏人物画艺术特征的典型作品。从人物造型特点、平面装饰意趣、线条笔墨、文人画因素、形神观五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的人物画造型奇骇、风格独特、气息古雅,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一般性特点,进而探讨"高古奇骇""僻古争奇"的高古特点,通过对陈洪绶"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轴画"高古奇骇"风格的形成与世俗版画创作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体现出在陈洪绶时学古人、追逾近人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生活背景,对其人物画"高古之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洪绶是17世纪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人物、花鸟、山水样样皆精,版画作品也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结合他的生平与交游,理清他背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本身对他产生的影响和塑造,探讨其版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文人情怀和素养,从刻工角度出发论述其版画在制作过程中所要处理的问题。陈洪绶的出现,填补了人物画历史的空白,开创了新的人物画风格,他的参与提高了当时版画插图的艺术层次,进而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围绕其版画作品,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及联系,对陈洪绶的研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陈洪绶的人物画源自明末市民文化中的民间版画,在继承晋唐文人画的基础上,创造出卓尔不群的的绘画风格。陈洪绶从《水浒叶子》到后来的人物画创作,都很明显地走向文人气质与民间细致装饰相参合的特点。他的成就,扩大了传统绘画中沉着含蓄美的境界,也丰富了他高古奇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研究陈洪绶人物画的趣味性,从陈洪绶绘画的特色和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之中重点探寻其人物的怪异却不失有趣的地方,品味他对于绘画的思想心得,了解他对同代和后代画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线造型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陈洪绶的卷轴人物画是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他的线条运用自如,表现力丰富,把中国画的线型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陈洪绶的线描是构成其"高古"艺术风貌的主要因素。陈洪绶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其线描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去研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8.
陈洪绶的画学渊源中,古人真迹让他受益良多。在人物画方面,他努力追求古意、古味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高古之风常常远追唐代。他在追古摹古的同时,又坚决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成风貌。通过转益多师的绘画实践,再加上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使得陈洪绶人物画在意境上追求古意,在用线上追求方折有力,在造型上则追求伟岸奇骇的人物形象,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绘画用线风格,最终成为一个继承、批判和发扬传统的艺术大师,在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李懿 《美与时代》2023,(6):33-35
中国画柔性美形式发展具有特定历史导向。在统治中国画几千年的柔性导向的历史洪流中,出现了徐渭式、郎世宁式两种反叛的类型。分析出现由柔性美到刚性美变化的原因,包括明清时代中国画发展到多元成熟期,以及中西文化撞击和汇合。  相似文献   

10.
汪可 《美与时代》2014,(4):89-89
陈洪绶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之际,是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他挥毫写就了千古不朽的《九歌图》,犹如初春洌风一般,不但反映了自身的觉醒,更在浙派与吴派山水,花鸟画一统天下之时振兴并发展了人物画。他的人物画个人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当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1.
陈洪绶以复古为创新,笔下的人物造型高古奇崛,画面多取材于典籍的运用及对前人绘画的巧妙改编,人物画画风一改唐宋以来疲弱及面貌模糊之感,真实、孤绝,甚至气势凌人,为当时及以后几代的画坛融入了一股昂扬之气。陈洪绶无遗是继李公麟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相似文献   

12.
李影影 《美与时代》2014,(3):102-10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画面本身出发,从线、秩序、单纯、平面四个方面论证陈洪绶花鸟画具有强装饰性。陈洪绶的装饰性是本能的表象,他临习古人,写心抒性,表达自我,用理性的自觉站在中国绘画这座大山上,以自信且自洽的力量融入他捕捉到的形式感,肯定了装饰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画有着自己的独特之美,其唐之前的色彩之美,让人感叹古人对于色彩的造诣;自唐之后,以宋为开端,水墨人物画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在水墨之间,在人物背后,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以及人物画的发展。今天,在西方绘画作品对于色彩运用的影响下,对于色彩的突破正成为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兴衰中,历经了出现、发展、高潮、低谷与复兴,尽管时代一直在发展变化,工笔人物画却从未断绝。从两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历史来看,工笔画是先于水墨画出现的,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符合时代的艺术语言,进一步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使工笔人物画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潮,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时代在进步,工笔人物画这一画种也在成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赋予了工笔人物画新的色彩审美意识。文章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工笔人物画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装饰色彩的运用,体现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学习、借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工笔人物画中发展出新的色彩语言,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极其重要的画家,他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尤以人物画著称于世。他的画追求奇骇怪诞的形象塑造,继承前人绘画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对于萎靡了几个世纪的人物画作了大胆革新。他的人物形象取材广泛、特征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洲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6-206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物画又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艺术之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的综述中主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国画人物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综合各家所谈进行论述。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简述《论素描教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也谈国画人物画问题》三篇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在发展中出现的争论与问题;第三部分阐述自己在对待中国人物画改革方面的态度,及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希冀。  相似文献   

18.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物画与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一同构成了中国绘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中国的人物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形态,从开始萌芽至今,已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对中国人物画起源的研究观点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远古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出现,证明人类已经将关注自然环境的目光转向自身的发展.人物绘画所要表现的对象已经永远被保存在先人们创造的器皿上,岩石间和地面上.  相似文献   

20.
熊震 《美与时代》2016,(9):46-47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存在成为教化民众、弃恶扬善的工具。明代以后,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兴起,人物画创作亦逐渐摆脱思想教化的桎梏。尤其以沈周为代表的文人画中的人物题材,出现了表现性灵、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述日常的生活细节、捕捉有情趣的瞬间等内容。这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在有意无意中改变着明代人物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