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当代中国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区别。当代意象油画是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与推广,繁荣在我国艺术市场之中。尤其是在新一代油画艺术作品中,意象油画将中国传统意象审美与西方油画绘画技巧进行了完美融合,使当代意象油画更具有中国传统意象美。随着艺术与文化的不断发展,意象油画不再是描摹客观物象的静态油画作品,而是能够展现画家内心情感的动态画作。从意象油画中,观赏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画作的“生命”。因此,针对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展开研究,阐述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化,并简单概述意象油画创作的重点,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典范的汉代雕塑,其所具有的写意性在雕塑史上独树一帜。不同于秦雕塑高度写实的具象风格,在创作技法、意蕴传达等方面,汉代雕塑体现出向意象风格的转变,这种艺术取向对当下的雕塑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漆画中的意象语言既具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造物精神,又有现代审美的变通和创新。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部分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当代漆画创作中的意象语言的来源、特点和演变规律。当代漆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意象语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和变通。对当代漆画创作的语言分析、问题探究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能促进大漆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雕塑与其传统文化一样以一种别具特色的方式延续流淌着。中国的早期雕塑艺术史中不像西方那样涌现出一批闻名于世的雕塑家。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映照之下,中国的早期雕塑发展却有着极其明显的艺术风格,其中包括“古拙”的艺术精神、别具“趣味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与绘画相融合的“线”条的灵动性以及“虚化”的艺术处理效果,等等。正是这些别具特色的传统意象雕塑表现元素使中国古代艺术才能与西方艺术相媲美,以至于使得当今国际的许多学者及艺术工作者不得不感叹于古代中国意象雕塑的古朴、灵性、庸智与大气之美。  相似文献   

5.
主观色彩是画家抒发主观情感、表达内在精神追求的创作手段,是画家对创作对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造。我国当代油画是和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象,即画家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自我精神建构,当代中国油画家多年的艺术实践早将中国绘画的艺术思维和形态特征不自觉地融入了油画创作中,主观色彩的独特表现力也越来越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谭建明深受西方雕塑的影响,但在创作中不断融入东方意象,将近代历史和湖湘文化融入到人物雕塑中。谭建明的历史和民俗人物雕塑作品有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其雕塑作品有三个特点:"人物立魂——以肩负历史使命为创作动力""文化立意——以民族文化的精髓为创作能量""塑痕立色——以独树一帜的手法为创作语言"。  相似文献   

7.
油画从其他国家传入我国以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油画不仅能够传播文化精神,同时还能够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的形式,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在油画逐渐趋于民族化的过程中,油画创作者开始不断地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元素以及精神内涵,为油画创作增添了多种内容,促进了油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文章以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在油画创作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艺术精神,因而承载着不同艺术精神的中、西雕塑体系自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当今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因此已经承载着数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面貌的雕塑艺术在当代社会应该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古代雕塑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摆在雕塑艺术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后的中国,雕塑创作随着当代社会、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变革。在借鉴了类似城市雕塑热潮之类的市场经验教训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应该会越来越规范化,资金投入也将会越来越理性,只有向这趋势发展雕塑家们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不断地"进化",可能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走向一个本土创作理念越来越强的方向,也可能因为全球化程度地加深、文化与民族地融合,创作理念突破本土意识而深入到世界的各个方面去。  相似文献   

10.
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另一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本文列举杰出雕塑家的创作并进一步论证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雕塑一个颇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解构的方法分析传统山水画意象的构成与认识意象的规律,提出一种解读传统文化的途径,反思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问题,重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和束缚,使现代山水画具有一种新颖独特的意蕴,这也是山水画艺术构成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画历史悠久,自人类文明开始时,中国画就开始衍生、发展。当代的中国画是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艺术体系,对传统中国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弘扬、发展、创新传统中国文化,并借鉴和吸收西方艺术文化。文章主要阐释西方构成艺术对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对其创作意义和表现技法进行研究,对构成艺术的借鉴、吸收、包容、继承和创新是发展当代山水画重要途径,采用新技法、新理念、新思想促进山水画的改良,加强和提高当代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雕塑最大的特点在于"得意忘形(象)"的意向性表达,或者说我们与西方传统雕塑最大的区别可以用前者为写意而后者为写实来概括。中国传统雕塑这种意象性表达的背后实则是深刻的东方审美思想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写意雕塑是中国最纯正最本土的艺术。汉俑则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葩。汉俑中的件件作品更是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它们是那么朴素、自然,那么古拙稚气,那么雄浑率真,那么痛快淋漓,即使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罕见的。浪漫写意的汉俑艺术体现了华夏艺术最本质最迷人的浪漫写意传统,也是东方艺术的神韵所在,无疑对我国当代写意雕塑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水彩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当代水彩画创作由单一的表现方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诸多水彩画家对水彩画艺术的认知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水彩画创作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水彩画创作理念,在水彩画创作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水彩画在新时代焕发新面貌。意象化表达是当代水彩画创作的发展趋势,其既是偶然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对我国当代水彩画创作意象化表达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形式展开探索,以助力当代水彩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环境雕塑逐渐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展示的载体,在城市景观文化营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沈建国多年来从事现代公共环境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二十多个城市创作了五十余件城市雕塑作品,特别是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创作的几件作品具有代表性。因此,文章以他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为评论对象,阐述城市环境雕塑具有的艺术魅力,一方面让学界再一次领略沈建国君在环境雕塑创作方面具有的非凡才华,另一方面期待今后他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佳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风景油画在发展与创作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近百年的摸爬滚打中开始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思想融为一体,把西方的油画技法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形成一种具有意象特点的油画创作,从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油画道路。因此主要以研究中国风景油画的意象创作为主,通过分析历史与现状总结出当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意象表达方式,以此形成了具有特殊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内容题材、形式风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历代雕塑的艺术技巧的发展,也是和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更是和中国绘画元素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精神、气韵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灵魂、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正"塑·象——首届郑州二七万达雕塑作品邀请展",以"塑·象"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文化盛宴。展览由郑州二七万达百货、大河艺术网主办,展览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10日。此次参展的17位雕塑家均是河南省雕塑界的佼佼者,他们运用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当代雕塑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歌颂,用雕塑家的视角展现祖国的自然美、生活美和人文美,映衬现实的幸福生活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自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近200年的发展,中国水彩风景画艺术已经逐渐成熟。中国艺术家将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意象性表现。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