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佳  张欣  许雯钰 《法音》2023,(6):62-67
<正>古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夹江县城西北约1 0公里的漹城镇桃坡村四组,东经103°32′8.7″、北纬29°47′43.3″,海拔730m。该造像点于1982年被夹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点共有11龛,是夹江地区一处重要的佛教造像点。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此处摩崖造像至今,学界对此处摩崖造像点尚无系统的调查,缺乏相关数据与资料,加之该处摩崖造像点地处偏僻,屡次被盗,因此对于此处摩崖造像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4.
杭州飞来峰作为我国佛教美术的代表性史迹,保存着自五代至明各期的摩崖造像。就其中第010龛造像为出发点,对元代梵式造像的历史进行溯源,并结合相关仪轨对此造像的外在特征进行探讨,旨在描述其艺术特征与形象来源。  相似文献   

5.
<正> 位于四川东部的大足石刻是唐宋时代的摩崖造像,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艺术逐渐衰落的时代崛起于西南的具有显著特色的中晚期石窟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林林总总诸佛菩萨造像中羼杂着儒教造像与儒家经典刻石,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6.
肖伊绯 《法音》2012,(3):58-60
2012年新年伊始,因国内学者友人介绍,应邀与来自澳大利亚的迈克尔博士及两位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共赴重庆大足县城北的北山佛湾瞻礼佛教摩崖造像。出于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倾慕与神往,在此次随各国学者前往北山之前,我已经多次瞻礼过包括  相似文献   

7.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徐杉 《宗教学研究》2013,(1):150-155
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弥勒大佛摩崖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大弥勒佛造像.本文从乐山弥勒大佛造像中的几个问题入手,结合佛经中的弥勒信仰和当时国家政治背景,探讨修造弥勒大佛的深刻原因,揭示出当时修造弥勒大佛与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生 《中国道教》2011,(1):28-30
胶东半岛是早期全真教团最重要的传播活动区域,至今尚存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青州市南部云门山上保存有历代碑刻,马丹阳打坐摩崖造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巳经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观赏到这一瑰丽的“国宝”——民族的文物珍品、迄今巳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石刻艺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定摄制一部彩色纪录影片。摄制组成立后,我们专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我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就如何拍好这部影片和宣传孔望山摩崖造像一事,请他赐教。朴老巳年逾古稀,数十年来,他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事业以及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对外文  相似文献   

13.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6月22日视察大足宝顶山后说,圣寿寺包括小佛湾、大悲阁应全部交给僧人管理。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摩崖造像是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又一奇迹,为南宋名僧赵智凤主持开凿。宝顶石刻以大佛湾为最集中、最系统。大悲阁的千手千眼观音石雕又是大佛湾造像艺术的精华。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巅,与大佛湾相距里许。圣寿寺内的小佛湾造像是开凿大佛湾的模  相似文献   

14.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5.
石窟巡礼     
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历史及其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6.
四川马渡乡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造像、石刻损坏严重。其部分龛像造型饱满,人物服饰雕刻精美,多以线面结合为主,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手法细致洗练,主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雕刻方式,有着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成就了石窟造像的丰富多彩,人性化的世俗观、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唐时期石窟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些石窟艺术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巴渝地区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对当代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教...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造像碑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石碑记功载德的作用,突出表现佛教伦理中国化思想对造像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中国佛教思维的实用性,体现中国佛教的价值观追求,反映修行趋向简易性的特点。中国佛教造像碑是与汉代物质文化渊源深厚的一种特殊石刻形式,兼具图像和铭文,多数纪年明确,分布地域广泛,既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区域佛教的重要石刻代表,也是探求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的物质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9.
黄石崖崩坍了,这个消息使我大吃一惊!郑岩君告诉我,就在1996年初,黄石崖摩崖窟造像的西部山崖崩坍。部分龛像和造像铭记已随着崩坏的山岩坠下了山谷。历史的陈迹将不再存留!就在崖岩崩坏前不久,一位老人不辞辛苦地修好了通往黄石崖的山路。以山石垒就的层层台阶...  相似文献   

20.
正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