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印顺 《法音》2005,(9):12-18
在生死轮回的六趣——六道中,鬼与地狱,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在佛法传来以前,我国也早有了鬼与近似地狱的信仰。佛法传来,在重信仰的民间佛教中,鬼与地狱有了混合的倾向。特别是盛唐以后,佛教偏重实行,法义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鬼与地狱在生死轮回的六趣———六道中,鬼与地狱,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在佛法传来以前,我国也早有了鬼与近似地狱的信仰。佛法传来,在重信仰的民间佛教中,鬼与地狱有了混合的倾向。特别是盛唐以后,佛教偏重实行,法义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如魑,魅,魍,魉,魃,魈等,或是山精、木怪,或是灾旱、疫疠的厉鬼;有关天象的,称为神。人类是聚族而居的,最初想到的,死是回到(民族)祖神的所在(“帝所”),如文王的“在帝左右”。但知识渐增,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5.
道教仙师鬼谷先生及其《鬼谷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谷先生是道教尊奉的仙师,《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神道真仙的第四等左第十三位,《录异记》说他是“古之真仙”,从事数术者将他奉作祖师(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及《浦江风俗志》等)。但有人却说历史上本无其人,只是苏秦“欲神秘其道”假托的人物(见乐壹《鬼谷子注》),清人翁元圻更直接说“(苏)秦(张)仪即鬼谷子”(《困学纪闻注》)。还有人说他是先秦思想家,是战国纵横派的开创人。到底孰是孰非?流传至今且被基辛格之师施本格勒盛赞不已的《鬼谷子》,是否为鬼谷先生所作?所有这些,都大有进行考察的必要。现存最早记载鬼谷先生行事的典籍是西  相似文献   

6.
晓薏是初二的女孩,她喜欢看鬼故事的光碟,可看完了又经常晚上不敢自己睡觉。她还总要把故事情节讲给别人听,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自己心中的压力。她看过的此类光碟还真不少,《山村老尸》、《午夜凶灵》、《鬼娃娃—花子》、《鬼童》、《石膏脸》、《小丽在吗》、《鬼楼》、《咒怨》、《鬼S》等,一口气列举出许多。她问我,怎样才能做到看过之后有不害怕呢?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在阅读《了生脱死》(又名《中阴身救度法》江阴缪涤原居士编辑)时,发现书中一句话“有感德的鬼,亦名势力鬼,具有神通力而且富有资财,虽然隶属于鬼籍,但是不受饥饿的痛苦,例如像各种的夜叉、鸠?荼之属……”我始以为“荼”为“茶”之错,后又在《法华经易解》第149页(普行法师著,大乘精舍印经会印)里见有“鸠?荼鬼……纵逸嬉喜——比喻戒取。鸠?荼鬼,阴囊如瓮,故亦名瓮鬼。喻人依于戒取,修有漏善法,或四祥四空,谓为至道。”那么,《朝暮课诵》或《佛教念诵集》“楞严咒”中的“鸠?荼”,平常绝大多数人都读“鸠?茶”。到…  相似文献   

8.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9.
种方 《孔子研究》2020,(2):109-117
"束帛聘贤说"是经学家对《周易》贲卦六五爻辞之"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的一种普遍理解,目前可见最早抱有一定束帛聘贤说倾向、并能确定时代的经学家为荀爽。在他之前,还有一部存在时代争议的《易林》,其中虽然提到束帛聘贤,但并不以之为贲卦六五爻辞的解释。明确论述了"束帛聘贤说"的学者则为王肃。但有证据表明,在荀爽之前束帛聘贤说已经产生。对比先秦及汉初典籍对束帛用法的记录,可知束帛聘贤并不符合先秦的礼制,束帛聘贤的行为直到汉初才有文献记录。因此可以说,在束帛聘贤的做法产生之后,汉代经学家们受到时代的影响,才开始用束帛聘贤说来解经,束帛聘贤的观念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九鬼周造在日本哲学研究者中闻名,主要因为他所撰写的《"粹"的构造》以哲学方式阐明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粹",除此之外他亦因探究了"偶然性"的哲学而闻名。在文章《我的姓氏》(1938),他自我分析地展开探讨自己的"姓名"(九鬼)的问题。这一思考与九鬼哲学的诸面相有关,构成专有名词或名字这一问题。这与"偶然性"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九鬼的实存哲学是连动的。因之,"名字"这一课题可以为解读九鬼哲学提供新的思路。此种解读,由列维纳斯的"实显"(实词化:hypostase)概念带来启发,并由此得以深化。本文将首先明确九鬼在《"粹"的构造》和《我的姓氏》中如何追问"名字";接着着眼于"实存哲学"(1938),概观九鬼如何通过胡塞尔本质直观的批判来探讨"实存"与"本质";最后,以列维纳斯的"实显"(其中也包括"名字"与"实存"的问题)为参考,试图考察其与九鬼的"名字"与"实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马晓霓 《学海》2006,(6):205-208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是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杰出代表。现存孟称舜本、天一阁本和曹棟亭本《录鬼簿》(元代钟嗣成撰)都志其为“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关于其杂剧名目的收录情况,孟称舜本《录鬼簿》收录21种,天一阁本《录鬼簿》收录15种,曹棟亭本《录鬼簿》收录23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收录21种。郑廷玉的杂剧剧本大部分已散失,目前仅存《看钱奴》、《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忍字记》等五种。有学者认为《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也为郑廷玉作品。①这类说法是否可信,尚须进一步研究。关于现存郑廷玉杂剧的传世剧…  相似文献   

12.
《荷花图》第一期赵之谦绘赵之谦(1829—1884)清末篆刻家、书画家。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文宗咸丰九年(1859)举人。擅画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开清末写意花卉新风。传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图》、《菊花图》等。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赵叔花卉册》影印本。  相似文献   

13.
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钟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关钟馗的戏曲、小说,有明代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小说则有明朝《钟馗全传》、清代《斩鬼传》和《平鬼传》。钟馗是民间宗教中捉鬼、啗鬼、驱鬼逐疫的神祇。 钟馗并非实有其人,其由来可能由逐鬼法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而演变为真有钟馗其人的附会,是有可能的。此外,钟馗的可怖造型,除了在驱鬼意义上收到以恶制恶的效果外;其丑恶的外貌,亦有可能源自傩仪中的方相。这个推论有其历史背景,因为钟馗在传统的宫廷傩与民间傩中,都扮演的人格神的角色。其貌寝之造型,源自傩仪主持方相,亦有可能。另外,钟馗与门神神荼、郁垒,更有着一脉相连的降鬼属性。 无论钟馗是否源自“终葵”、方相,抑或是神荼、郁垒,又或者是三者的融合;钟馗在小说、戏曲中,都保持了貌寝、正气凛然、为民除害的特征,因而广受百姓拥戴,而钟馗神话亦得以历代不衰。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中田吉信在《海外对中国伊斯兰研究》一文(载日本《东方学》杂志1983年第六十五辑)的第四部分提到中国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以极大兴趣研究《怀宁马氏宗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关于研究“怀宁马氏宗谱”的论述。在国内,这个宗谱已无法查寻,但据罗香林教授所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有一套完整的《怀宁马氏宗谱》。 罗香林教授的论文《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的发现》,发表于1968年台湾《中  相似文献   

15.
曹圣洁牧师在《自立运动与本色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始于厦门,"1862年,美、英长老会在该地区合成泉漳长老大会,称为‘中华自立长老会’,厦门的新街、竹树二教堂自聘牧师."厦门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叶汉章是中国教会自立的先驱,他与罗嘉鱼牧师(新街堂)为中国本色化教会最早的牧者,在他长达50多年的侍奉生涯中,足迹遍及闽、台两地,为福音的传播以及中华本色教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墨岩 《佛教文化》2011,(4):12-19
王连茂站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巨幅“海交图”前,指点着昔日僧人们往来泉州与海外的线路。“公元562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舟至泉州,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原本他是准备在此换乘大船去马来半岛的。”“因为找不到更早的材料,所以把拘那罗陀来此弘法,作为泉州海外交流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吴真 《中国道教》2008,(2):19-22
历来学界和道门提及罗天大醮,多以宋元时期的罗天大醮为重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命大臣王钦若详定十卷本《罗天科仪品位》,基本确定了罗天大醮醮仪的规格与框架,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科仪文  相似文献   

20.
唐高宗时雕造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像龛,北壁有北天王脚踩鬼怪的石雕像。这个鬼怪在佛教神话中属于什么类型,在龙门石窟撰写的出版物中,竟没有一致的说法。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奉先寺》画册,图版26说是夜叉,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洛阳市志》第15卷第212页说是魔王。按照佛教的说法,夜叉和魔王属于不同的族类。夜叉又译作“药叉”“、野叉”“、能啖鬼”“、捷疾鬼”,是一种既能飞行虚空,又能疾行地面,以吃人、伤害人为职业的鬼,在六道众生中属于鬼道。佛教中有夜叉八大将的说法,他们是毗沙门天王的部将,其职责是护理众生界《。大日经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