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水画写生是画者将自己的情思与客观物象结合在一起形成“胸中之竹”,然后运用绘画语言将“胸中之竹”表现出来,只是在这整个过程中,画者需做到在定心静观、抓住物象的“质”后再加以表现,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的“真”、“意”、“趣”.  相似文献   

2.
环境对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亚于书本和课堂,适宜的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高校中能够承载学生自发自主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文章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进行思考,并对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3.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建筑影响交通便利,乃至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不匹配等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富有活力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园建筑承载着读书光阴与历史故事,而宿舍承载着大学生的记忆和梦想。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宿舍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分析研究,得出宿舍楼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宿舍楼与校园存在的关系,将其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述,深化人们对空间叙事理论的认知,针对宿舍楼现状提出对五山宿舍内外部空间的活化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翔  黄星鼎 《美与时代》2023,(12):80-82
“浅空间”概念是《透明性》一书中重要的空间概念,它延续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最早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引申而来,是现象透明性理论的转化介质,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空间中的层化关系。中国山水画在历史的河流中,同样出现过类似于立体主义空间关系的画面组织形式。山水画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这四者微妙的关系为园林门洞的取景空间建立了可分析的纽带。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之于“浅空间”理论和中国山水画之于中国园林的关系,以“浅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尝试以别样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门洞中的空间关系,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提供多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进步让人们都有可能参与艺术设计,而跨界设计也成为一种艺术设计的常态。其中,建筑空间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当下热门话题。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空间为媒介,它们二者结合形成全新可视化的视觉空间,这是二者内在因素相互关联的必然结果。二者的融合与重塑能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空间,提供生活便利。通过对当下融合的新媒体艺术及其特征的阐述,了解当下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进而阐释建筑空间与新媒体的融合及重塑实践,以期为未来的空间视觉艺术设计研究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调节士、文人与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东汉以来,隐士与山水的关系亲近起来,以至于后人把隐士与山水的关系看成自然乃至必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在审美和创作中,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以追求尚意的象外之境的艺术审美特征,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8.
论“建筑场”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建筑场了研究命题,并从其概念、构成、特征、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概括的论述,着重指出建筑场意识的建立,对建筑活动的理解、建筑理论的研究、建筑实践的指导等方面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和思考,以便更好的实现建筑活动多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焦点透视是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经典法则,以大观小是中国山水绘画空间之法。文章基于对这两种经典理论的研究,分别对两种理论影响下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试图呈现出西方绘画空间中的图像性以及中国绘画空间的图象性。  相似文献   

10.
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的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的不同,提出的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的"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的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以自然景物为视觉对象,但在视觉形态上,风景画与山水画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而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碰撞交流中都有向对方进行借鉴,并引入对方的某些因素进行变革实践的现象,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共同以大自然为对象的两个画科,在艺术语言上进行沟通、审美品格上相互交融的可能性。本文以莫奈与郭熙为例,着重从视觉方式上,对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异同及其精神渊源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各自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正确地认识各自的内在价值,并对中西方艺术的互识与互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对新时期中西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岭南传统古村落建筑空间形态,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为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仙岗村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剖析,提炼该村的历史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仙岗村的实际情况,总结该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具体策略和途径,以此为岭南地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郝宇 《美与时代》2020,(2):64-65
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李可染主张山水画写生、创作得意境才可得其魂魄。这一美学主张正和一千多年前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美学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荆浩的《笔法记》中所倡导的"六要"更是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意境营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西绘画在空间意识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绘画在画面的建构、时空意识的表述、视点的角度、画面留白的手法等方面,都是自由和开放的;西方绘画的构图则是以建筑原则为基础,呈现出封闭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爱德华·苏贾以"空间—时间—存在"三元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居住空间对于人之存在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居住空间正义缺失主要表现为空间贫困和居住分异,揭示了导致空间正义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任性和权力滥用,主张边缘群体应该采取集体行动来对抗空间不正义。  相似文献   

17.
"灰空间"是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十一教天井的改造案例,尝试分析以学生创造为主导的高校"灰空间"改造模式,为高校建筑"灰空间"改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悦笛 《管子学刊》2022,(1):98-106
利用比较哲学的方法,从知什么(knowing that)和知如何(knowing how)的区分出发,以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为考察中心,重思知与德之辩。从孟子的良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从四端始发的小良知到涵盖宇宙的大良知,其中的中介环节就是陆象山的吾心。王阳明的良知既非知什么,也非知如何,而是一种良觉,即对至善的一种道德直觉。既然致知非知,那就揭示出德性之尊与问学之道的张力。关键问题在于,从陆象山到王阳明恰恰割裂了德性之尊与问学之道,并试图用前者去涵盖与包纳后者。尽管从陆王心学开端就已割裂德与知,如今恰恰要找回认知与良知的本然关联,这也是中国哲学可以贡献给世界的独特之处。从人类的真善关联来看,以真导善与以善启真恰为真善关联的两个基本维度,中国古典哲学尽管更倾向于在以真导善上逡巡反思,但也在以善启真上给当代发展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与空间哲学研究,2011年6月11日,由《哲学动态》编辑部,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哲学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空间理论与城市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0.
要回应后现代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空间缺场"的质疑,需立足"社会-历史"双重向度,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实践是自在自然空间与人化自然空间的津梁,刻画出空间的社会意义,以实践为内核的社会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形式、人"类本质"的表现、社会关系的载体,完成了对自然空间之谜的祛魅。实践的时间性也折射出空间的历史演变,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截面的历史空间是社会空间的现实形式,具体表现为生存空间的异化、城乡空间的分离、全球空间的剥夺,展现了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叙事和空间图绘。基于空间的"社会-历史"双重向度,建构一种回应空间特殊品格的空间政治,即以劳动者身体空间为革命力量、自由人空间联合为革命路径来保卫空间正义的革命理想。社会空间的建构、历史空间的批判、空间政治的革命,型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