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牟钟鉴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跨文化的眼光和比较宗教学的视野来回顾和观察中国宗教文化的历程,中国宗教文化有着与西方宗教文化很不相同的轨迹和特点,它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贵的。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便是它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即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在中国五大宗教中,有四种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国外传入的,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继续保持宗教的多样性与宗教间的和谐性,而不使一教做大垄断,也不出现宗教对抗…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不同于其他武侠小说之处,在于它一般都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迹地融入到人物情节当中。从宗教文化视野看,金庸小说涉及的宗教内容相当丰富,有的涉及宗教人物或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东西文化进行比较时,都很少涉及宗教。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不要把文化传统局限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范围。应该从各个方面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物质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等来剖析和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谈传统文化迥避宗教,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但实际上宗教神学又没有离开中国民众的生话。周谷城先  相似文献   

6.
宗教圣地的产生与宗教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在人们有了宗教行为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精神活动场所,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俭到奢的不同发展形态。各种宗教对自己的圣地有不同的称谓,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非物质性的东西,如神话传说、伦理道德说教、僧侣修养、行迹等表现;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如神像、经典、建筑、雕刻、绘画、装饰、仪式等表现。宗教圣地除了具有本教派所具的共同性外,还具有当地文化和民族性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是我们认识古代文化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8,(3)
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中国宗教应跳出固守传统的局限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宗教应当跳出固守传统的局限,将本宗教与现代思想文化、管理制度、传播媒介有效贯通。过去一年来,学诚法师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有关宗教中国化的观点,主张中国宗教既要主动了解现代文化思潮,也要对自身传统进行完整审视。受访时,他进一步谈到,在宗教中国化的现  相似文献   

8.
董梅 《管子学刊》2013,(4):100-102
在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下,鹤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渗透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以及民间习俗、绘画、工艺等各个方面。鹤的高洁、高寿与轩昂之姿、出尘之态给了人们超凡脱俗的无限遐想与寄托空间。鹤成为中国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不仅在于它形态优美,还寄予了人文理想。因此,研究画面背后的这种象征意义,能够更好的体会出作品自然隐含的指向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社会学的传统中,基本上没有将中国宗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甚至在研究中国时将社会与宗教截然分开来对待,很显然这是按照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中国文化的直接反映。若用结构功能的观点解析中国宗教,就出现了两种形态: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散开性的宗教(diffusedreligion)。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宗教尽管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但并没有如在欧洲或阿拉伯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而存在。所以,中国社会散开性宗教占主导地位,而制度性宗教相对薄弱。 制度性的宗教自身有独特的神学或宇宙解释系统,连…  相似文献   

10.
钟晓樱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指出,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并从各个层面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各种社会形态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既影响组成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又通过其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来产生作用,其基本社会功能有: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等。调动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正确…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还是历史环境上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往往是豪放不羁的多,婉约含蓄的少,而中国音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西方音乐的情感模型对中国传统音乐并不适用。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本文针对中国文化精神偏内的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入手,对遗留至今的主要古琴曲的情感进行剖析,最终做出了符合中国音乐特点的琴曲情感分类,并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出发,围绕古琴音乐情感展开研究,分别从调式、音色、音程、节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张广麟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和宗教文化传统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着的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意在说明在建设育中国特色社会王文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从人类历史上各种学说和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中吸取和借鉴有...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宗教应该同我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相融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宗教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发挥宗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创新目标。一、深入研究,找准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北京东岳庙的恢复为例,讨论政府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角色的多面性。世俗化和非世俗化是国际社会学家对50多年来世界不同地区宗教消沉或复兴的描述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政府对传统宗教的管理是世界世俗化运动的特殊表现。本文认为最近30年中国形成了新的宗教市场,政府的参与说明中国的世俗化力量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宗教的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冲突进而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势必造成基督教在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本文通过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基督徒的宗教实践层面,来探讨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当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当代纤维艺术不但突破了编织的局限与传统技法的格局,更是从应用艺术大步走向了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20.
江峰 《宗教学研究》2007,(2):216-220
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点,力图深化对中国宗教情感修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揭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