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异常多样性,需要把不同的音体系区分清楚.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大小调音乐相比较.有着"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特点."异中之同"指的是两种体系的音乐共同使用"七声"、"十二律"、"三种体制".虽然在称谓上相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同中之异"指的是两种体系对于七音的使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重视五声,而西方大小调音乐七声平均.中国传统音乐重宫,而西方大小调音乐重调.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还是历史环境上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往往是豪放不羁的多,婉约含蓄的少,而中国音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西方音乐的情感模型对中国传统音乐并不适用。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本文针对中国文化精神偏内的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入手,对遗留至今的主要古琴曲的情感进行剖析,最终做出了符合中国音乐特点的琴曲情感分类,并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出发,围绕古琴音乐情感展开研究,分别从调式、音色、音程、节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陈伟 《中国宗教》2013,(8):48-49
基督教是一个崇尚音乐的宗教,今日西方音乐就起源于基督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来,传教士将圣经与圣诗翻译成中文,同时把西方的管弦音乐带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先河,但有些所编译的圣诗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相冲突,不适合中国人唱。因而,也有些中国基督教徒自己创作、编曲、编辑圣诗,在中国基督教音乐方面作了许多的创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4.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5.
音体系是各国、各民族音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音乐的最直观、最显性的表征。近代以来我国与西方音乐文化已有广泛而又深入的交流,通过与西方音乐的比较,来明晰中国音乐音体系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展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文化视野的发展,现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油画作品成为主要力量。同西方油画相比较,我国油画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经过我国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中国油画呈现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油画创作中也留下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强烈印记。  相似文献   

7.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至今,基督教在福州宣教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风雨历程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揉和。本文描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福州后,基督教圣乐事工在福州教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教会音乐对福州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佛法传入中国,她不但同中国本土的哲学、宗教等文化日益融合,与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书法、音乐、绘画、文学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也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歌曲总体来讲是一种声乐的艺术,可以借助于器乐演奏来表达.曲调和唱词应是构成歌曲的两大基本及核心因素,因此歌曲具有音乐内涵和文学内涵.笔者认为传统歌曲在音乐内涵上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如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民歌在演唱方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12.
歌剧<图兰朵>是歌剧大师普契尼以中国北京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歌剧,剧中大量的中国元素的使用不仅使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中国气质,更标志着西方人对中国音乐已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也为立足本国音乐文化,以异国音乐文化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老上海是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中心,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号称"东方巴黎"。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资本的进入使上海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洋车、洋房、洋火等"洋"物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娱乐形式深入到国民生活各个部分,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摩登"文化慢慢地把这个城市变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一个联络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老品牌的形象也慢慢地"摩登"化,纵观上海老品牌的形象发展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元到多元的不断变化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冯彬彬 《美与时代》2004,(10):50-5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音乐文化.中外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音乐的繁荣,并使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莱布尼茨不仅以他颇具特色的单子论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微积分的发明者著称于世。他在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史上 ,乃至在整个人类哲学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的。不仅如此 ,他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超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情性理解 ,也是许多西方学者所不及的。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视莱布尼茨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莱布尼茨研究与中国社会如果从 1 90 8年郭凤翰所译英国张伯尔的《世界名人传略》将莱布尼茨作为“名人”介绍给中国读者时算起 ,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了。这九十多年来 ,中…  相似文献   

16.
<正>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基督教音乐作为重要的教会礼仪,与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之间,经历了从摩擦冲突到妥协融合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基督教音乐以输出地的文化气质、音乐特色和时代风貌为主导,巧妙地吸纳了传入地的民间文化元素,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与演变,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浓郁的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一传统基督宗教音乐以圣诗音乐为主体,具有旋律优美自然、曲调纯净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沟通越来越多,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西方国家的一些艺术文化融合到了其中。我国装饰艺术传统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装饰艺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丰富人类视觉文化和发展视觉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是飞速发展着,所以开始在审美方面下大力度,进行审美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艺术家面临西方文化入侵,也承接着传统文化自我审视的开始。寻求中国与西方的平衡是"历史"中美术学校的命题,也是我们"当下"语境中的基本共识,也中西互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基础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图景西方文化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总是认定文化中的某一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这个特别的部分同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要么指向某个特许的对象,诸如实在、真理、绝对的善、高高在上的上帝;要么具有某种特别的能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同这个主题相一致,西方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指向彼岸(上帝)的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指向心灵(理性)的启蒙文化(哲学文化),指向现象世界的科学文化,以及指向世俗生活的文学文化。从西方文化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从崇高趋向低俗,从理…  相似文献   

20.
钢琴文化是伴随着钢琴进入中国,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拓展了中国传统乐曲的存在形式,丰富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作曲技法,拓展了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文化具有中国民族性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特点。钢琴文化在中国虽然一度发展缓慢,但是仍在曲折中渐进地往前发展,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中国钢琴文化一定能吸收各方文化的积极元素,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