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和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惟发展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嘉玮 《心理学报》1980,13(4):42-50
本文通过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重点探索了西藏世居的藏族小学儿童和汉族小学儿童在类比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惟活动的异同点。 实验结果表明:藏、汉小学儿童思惟发展的一般水平及其特点是基本相同的。藏族儿童的思惟能力并不低于汉族儿童,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不同也表现出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是在实驗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前儿童怎样从实际中掌握客体的因果依存性的特点,向理解(即推理的思惟)水平过渡。 研究的問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学前儿童在什么条件下能使带有因果性貭的实践动作順利地向因果思惟过渡?在教学影响下,怎样实現这一过渡?在实現过渡的內化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二)在学前儿童的因果思惟发展过程中,有无所謂“可逆性”?学前儿童是否如皮亚杰(J.Piaget)所說,只能有“从特殊到特殊”的所謂“轉导推理”而沒有可  相似文献   

3.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相似文献   

4.
连榕 《心理学报》1984,17(1):18-23
本实验采用大声思惟的方法,研究了八名小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思惟模式。 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三种不同水平的解分数应用题的思惟模式:以灵活性为主要特点的“活动型”思惟模式,以刻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验型”思惟模式,以碰试性为主要特点的“盲试型”思惟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从1978年参加编写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以来,总在思索一个问题:教材中:“想象”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处理为好。传统的处理办法是把它独立成章,放置在思惟章的前面或后面。1963年出版的由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上册)打破了传统,没有把“想象”的内容独立成章,而是在思惟这一章里有那么一节,叫做“想象和创造思惟”,其中谈想象部分只有三页,仅占全书314页的0.96%。1985年出版了由章志光教授主编  相似文献   

6.
吕静  卢琬君 《心理学报》1981,14(3):20-26
皮亚杰认为对类包含关系的理解,是判断儿童思惟是否达到守恒的一个标志。他认为学前儿童不能理解类包含概念,我们拟通过实验措施,观察启发教育对幼儿掌握类包含关系的作用。 我们还认为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容易使儿童从数量上考虑,没有强调类与子类在性质上的从属关系,为此,我们另外设计了类包含实验及分类实验,以资和皮亚杰的结果作比较。  相似文献   

7.
吕静 《心理学报》1981,14(1):32-36
本文是对皮亚杰“物体守恒”实验的验证。从而探讨了4—9岁儿童在形成守恒概念中的逻辑思惟发展过程,为编制智力测验量表提供了有关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试论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令训 《心理科学》2003,26(1):184-185
“思惟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彭聃龄,1986)人们已经知道,思惟具有间接性、概括性。除此之外.思惟还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探讨一下思惟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10.
张德琇 《心理学报》1983,16(1):21-30
创造性思惟潜能测验的作用,在于探测儿童创造性思惟潜在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本测验曾对城乡二小学224名儿童进行初测、复测与口试,在量与质方面均表明测验效度颇高;并发现几个优秀儿童,思惟潜能较强,对问题反应灵敏、独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其道德判断亦较公平合理。对这样品学兼优的儿童,拟继续研究其发展的倾向,俾可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培植人才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81,14(3):43-52
我们曾对学龄前儿童和初入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作了研究。小学儿童的运算思惟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也是儿童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我们围绕着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企图摸索一下小学儿童运算中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1979年以来,我们曾选用了Piaget 的几项主要实验(五项守恒、序列、类包含),对5—10岁儿童进行了测验,取得了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资料。本实验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及命题运算阶段儿童思惟发展的特点,以取得儿童认知发展较为系统的资料,并研究文化背景、民族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丁祖荫 《心理学报》1984,17(2):39-46
本文运用国内研究成果,对我国学龄初期儿童思惟发展作了概括叙述,具体地反映了我国学龄初期儿童在小学教育影响下,思惟形式、思惟基本过程、概念掌握、推理理解、以及思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促进儿童思惟进一步发展的培养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一、目的 关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1]、[2]、[3]、[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出十二项指标~[5],标志着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数和形是小学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本研究将通过对5至11岁儿童的图形认知活动的剖析,进一步考察十二项指标在儿童形概念发展方面的思惟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GPS 是 General Problem Solver(通用问题解决者)的缩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的名称。GPS 是用来探讨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它的各种变式也对人在解决问题时的思惟进行了模拟。GPS(以及在它之前的 Logic Thcory Machine,简称 LT 程序)的建立,标志着对思惟心理学的研究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跨入了信息加工的领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人的思惟行为。它为思惟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讨论 GPS 对人解决问题时的思惟行为的模拟,讨论人的思惟的心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了北京、西安、广州三地区对720名5—17岁儿童“容积”概念发展协作研究的结果。探讨了儿童在不同课题、同一课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项目上的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儿童在解题过程中的认知发展水平、方式或特点。并对儿童“容积”概念发展的趋势、掌握有关课题的思惟环节、发展中的加速期、受启发性、不同年龄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影响儿童掌握“容积”概念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也涉及到一些研究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思惟     
《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中间的“行深”及“照见”说明了“思惟”的重要及意义。“思惟”一般人都是说“想像”或“创意”,是指以智慧来观照世间,和所谓凭空想像的创意,是有所差别的;思惟也好,想像或创意也罢,只要得当,绝对是致富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空间思惟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运用填图和拼图两项测验,通过对137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大学生这一层次而言,男女两性的空间思惟在整体上表现出的差异不具显著性,整个分布情况是:在连续分布的两端男生均高于女生。研究结果也表明,在空间思惟上,大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按:本文是《儿童推理过程发展与教育实验研究总结报告》的一部分,它是三个分实验报告的综合和缩写.原报告四万多字,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原报告中的“导言”、“构思”、“实验步骤”以及各分实验的“结果分析”等内容.]本实验不是“纯”类比推理的研究,也不涉及到所有的类比推理,它只是借助于其中一种常见的类比推理形式探索儿童推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摸索促进这种推理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设计的达套类比推理过程的实验是由三个分实验组成的,它们依次为:“配盘”、“挑盘”和“组盘”实验.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游戏活动,探测儿童能否从已知的若干盘玩具中归纳出玩具的组合规则,并根据这一规则完成不同形式(“配”、“挑”、“组”)和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