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贴近社会、反映时代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歌颂革命历史,反映现实生活等重大题材是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特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主义创作对抗击在"文艺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伪艺术和反艺术的错误思潮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安画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北以陕西西安为主要地区兴起的一个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画派。是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一个绘画流派。主要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西北地区朴厚自然、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黄土高原绘画作品。展现了陕西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热烈感情,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人民红军,歌颂劳苦大众,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面貌。不仅继承了中国从古提出的"文人画"观,也对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论文主要通过对"长安画派"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探索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画坛绘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静芝 《天风》2012,(6):56-57
"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欢乐,要发起大声,欢呼歌颂。要用琴歌颂耶和华,用琴和诗歌的声音歌颂他。"(诗98:4-6)约在20年前,华人参与"音乐崇拜"时,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会众就是旁观者,因为当时的理解,"音乐崇拜"几乎与"音乐会"无异,加上"崇拜"二字只界定了宗教的内容。这亦反映出一般对崇拜的认知仍是"聚会","少数"在台上的领导替"多数"的会众办完便好!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发展史上,二十年代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五十年代初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两个重要的代表机构,其主事者吴宓和唐君毅都怀抱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二者的教育实践却产生了迥异的结局。吴宓与唐君毅的个性差异、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新亚书院的机构性质差异、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生存关系的协调上以及时局的变迁是导致二者不同命运的几个重要因素。清华国学院走向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非吴宓个人所能掌控。研究唐君毅与吴宓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探索由清华的"转制"和新亚的转向所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前国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周礼》和《学记》是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古典儒家教育理念的经典文献。《周礼》和《学记》呈现了一种具有突出的德性精神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古典儒家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学"以"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人的德性和人伦智慧,以至于"化民成俗"。作为礼乐教化的普遍的教育,是古典儒家社会生活和文化再生产的轴心,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是个人的成德之学与社会的礼乐文明相统一的文化载体,是一个经典、六艺、圣贤、先师、师生、君臣汇聚的场域,其所传承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周礼》和《学记》所代表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德性教育理念,与现代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治现代教育诸多困境的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记忆与梦想——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记忆与梦想"与当前大家热议的"中国梦"紧密呼应。"中国梦"不仅寓意着中国人民的和谐幸福,同时也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大国精神。双年展汇聚了像记忆一样深刻、像梦想一样神奇的国内外经典艺术佳作,提倡要用艺术沟通世界人民的"记忆与梦想"。此次入展油画作品《渔歌》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利用艺术语言对中国普通渔民的"中国梦"进行刻画,歌颂了中国劳动者之梦和艺术之梦,进而歌颂世界各国劳动者和艺术家的劳动之梦和艺术之梦。  相似文献   

7.
施萍 《宗教学研究》2005,16(1):96-101
林语堂的现代基督教思想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他以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为纽带,在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在本土语境中重塑了"上帝"的神学形象:它来自人为善的高贵本能,是人类至善意向的神学象征,是个体获得生存意义的导引,是精神世界中至高无上的神.林语堂是"五四"知识分子中将现代基督教思想植入自身文化人格的第一人,他对基督教的认识异于"五四"思想主流,却同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8.
《封神演义》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的主题是歌颂仁政,痛斥暴政,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封神演义>那些宗教的和貌似宗教的描写,皆紧紧围绕这一积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貌似宗教的神魔斗法的情节,变幻奇诡,光怪陆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的新神话,使作品与<西游记>一起揭开了"神魔小说"的新篇章.故而,<封神演义>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指的是"人性本来",即是指没有受封建文化的侵蚀与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的"自然状态",是与"自然"相顺应的人性.几乎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好人,像主要人物翠翠、傩送、老船夫、天保、顺顺、杨马兵等人,都是美的化身.他们为人和善,真诚,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作者在这些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对"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热烈追求.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5,(3):104-112
汉斯·巴龙在《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危机》中以布鲁尼为核心建构起"公民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他对"公民人文主义"内涵的诠释及对该思想意识形态的原创性与真实性的主张统称为"巴龙论题"。"巴龙论题"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路和指向,西方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内对"巴龙论题"的热议及反响足以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学术延续性和鲜明的时代生命力,巴龙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所有文艺复兴研究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巴龙论题"。  相似文献   

11.
色彩作为美术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情感。本文主要从凤翔泥塑设色特点展开,深入地阐述了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民间美术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丁·路德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明史和路德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路德的学习、教职和改教生涯来看,他对人文主义学术基本上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人文主义学术对路德的圣经注释、改教发现以及教牧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不能过分地强调路德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致性,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深刻的分歧之上的。作为一位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对他来说更多的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路德对待人文主义的态度、认识和立场,反映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14.
斐奇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神学家、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神学带有浓烈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梳理斐奇诺的人文主义思想背景和主要特征,介绍了他的非主流人文主义享乐观、人生的目的在于回归上帝的论断和提倡"古代神学"等三大人文主义特点,初步说明了其基督教人文主义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宫崎峻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用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的电影动画美学观和人文情怀,其作品主题多为关注人的成长、环保、反战等.在这些作品中大多数的主角是未成年的少女,这反映了宫崎峻对女性的态度和对美好的童心世界的赞美和歌颂.因此,童心在宫氏的动画电影中就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成为了美好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宫崎峻理想中的人类心灵的拯救者.  相似文献   

16.
石磊 《孔子研究》2013,(4):97-110
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性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的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基督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当中,圣母一直是历代美术家歌颂和赞美的对象,据《圣经》上说: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而孕,在犹太伯利恒的一个木匠约瑟的家里生下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耶稣从30岁起开始宣传上帝的"福音",并收了12个门徒.  相似文献   

18.
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县赤坎塘边村人,是前期岭南画家的优秀代表,被人们称作"有血性的画家"、"人民画家"等.他的艺术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艺术的探索期、艺术的高潮期、艺术的成熟期.司徒乔以毕生精力,关注着现实社会:对旧时代的控诉和对新社会欢乐的歌颂.他虽从未受到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他靠着他的坚强意志,更靠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深深的爱,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分裂与整合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心理学分裂的根源在于对人的二重性的片面解读,重塑完整的人的形象是心理学摆脱危机的正确出路。现有的整合观基本上属于心理学"西化"传统的延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树立心理学整合观具有"被解放的心理学"的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要义"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学的整合,是统合两种研究范式、摆脱学科分裂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善与美     
正《论语·八佾》中有一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据说《韶》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乐曲。《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在孔子看来,虞舜禅让,自然尽善尽美;汤武征伐,虽然是正义战争,但毕竟杀人盈野,所以尽美未尽善。由此,我们发现,孔子是把"善"放在"美"之上的,"善"高于"美",从而使儒家文化形成了一种礼乐诗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