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于1997年提出经过20余年的沉浮,在世纪转换中日臻完善.尝试以政策网络的分析途径,探究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并分析政策过程中各参与行动者的互动网络关系.据此找出政策发展的线索和剖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以及公共政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参考,为将来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太刚  曾艳清  余小豆 《学海》2022,(5):135-144
政策执行的研究尽管繁多,但是在“关键影响因素、阻力的源头、阻力的传递机制”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上缺乏具有整合力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借鉴扎根理论的方法论,通过对与“教育减负”相关的重要政策文本和2018年以来的重要媒体报道做内容分析,理解四类关键行动者的“需求”和“行为”。研究发现,关键行动者的需求处于分化的状态,政策在满足部分需求的同时,抑制了其他需求,导致这些需求持续地向公共领域溢出,形成了政策阻力。本文提出的“政策执行阻力的动力传递链”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和延展性,可作为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情境与模式:中国政策执行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3):12-17
由于"有限认知"的原因,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不完全的,并不具有完备的政策路径。本文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视角,为理解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政策执行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识别政策路径的明晰性和部际协同的需求强度两个变量,可以区分政策执行的四种模式:部门主导模式、高位驱动模式、政策试验模式和观望等待模式。政策执行不存在普适的最佳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行动情境,确定有效执行的恰适模式,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安排。  相似文献   

4.
王婷 《学海》2014,(6):23-29
在后发现代化语境中,党和政府的城乡政策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关键性的驱动作用。本文选取了建国以来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6个代表性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策文本的言语系统特征进行语言学分析,考察了言语建构与规则效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城乡兼顾——以乡支城——城乡均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转变,相关言语系统主要由对客观现状做出描述的实是语句、具有肯定性色彩的评价语句和大量的行动语句构成,政策文本通过不同类型的语句组合,影响行动者的价值判断并提供现实的行动选择,从而实现以言行事与以言取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变,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持已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如何确保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的环保政策成为了当前公共行政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政策执行文献指出通过建立相关政治制度和行政机制,如人事任命和绩效评估,可以有效的约束地方政府及官员行为,从而确保中央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但这些研究未能充分的解释地方官员环保执行领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地方治理理论指出通过引入政府外力量到政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政府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持的绩效.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以退耕还林政策为案例,探讨环保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正成为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借助整体网和纵向数据, 通过两种作用机制, 即选择过程(selection process) (强调心理和行为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如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除)和影响过程(influence process) (强调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对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影响), 来分析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证研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如吸烟、喝酒、药物滥用)和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拓展社会网络的类型和样本、加强理论建构、增加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关系的研究, 并有望在互联网领域及社会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过程的体制症结探析:以政策过程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东日 《学海》2008,(2):73-79
政治是政治主体通过可影响其他政治主体的行为来将自己所代表的政治基体的利益上升为政策内容的活动,而把已经确定了的政策内容予以执行的活动就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的行政.所谓政治行政化,是指政治组织及其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而且政治同时承担着行政功能的状态.所谓行政政治化,是指行政组织及其运行严重丧失自己固有特征的状态,也是行政明显淡化作为其本质特征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而且过分热衷于政治理想或权力斗争,或者被政治所左右的状态.政治行政化和行政政治化在政策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参与者的基本关系、官僚制、政策执行体制或结构安排、政策行为的责任,以及政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合理性和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政治行政化和行政政治化实际上也是说明当代中国政府行为及其实际过程并在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路径方面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9.
燕阳  杨竺松 《学海》2022,(5):128-134
我国行政运作体现了领导重视的重要性,由领导关注而形成的政策注意力深刻影响着政策的设计与执行。通过对省市两级地方党委书记上任后议题关注的测量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地方领导干部的注意力配置不同于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体现了当代中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统一于党的领导之下的体制特征和制度优势。但是,受制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性,地方官员容易产生政策议题的“策略性偏好”、议题关注的“碎片化”和“不连续”等注意力配置“失灵”现象,这给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亟待通过加强宏观战略规划的引领示范、提高决策者的注意力管理能力、改革干部考核体制机制等途径加以应对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1)
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安妮·施奈特和海伦·英格拉姆提出,她们从1993年开始试图发展的一个从社会建构视角理解政策过程的新理论,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建构框架。社会建构框架并非全新的理论,它是在借鉴多元主义理论、政策科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后现代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是对这些理论的完善和超越。社会建构框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三个,即政策设计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和政治理论。民主的政策设计是该框架强调的内容,而其理论特色是对政策过程中社会建构效应的关注,并思考社会建构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以目标群体的权力和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为基础,将目标群体划分为四类:优势者、竞争者、越轨者和依赖者,并详细讨论了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政策意蕴和政治后果。在此基础之上,该框架形成了有关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命题,即配置命题、反馈命题、起源命题、社会建构变迁命题和政策变迁命题。社会建构框架对于中国的政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