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其中,一些学者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对设想进行了极有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比较在近年的研究中,理论界对那种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看成是对民粹派主张的简单借用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同时也对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评价。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马、恩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  相似文献   

2.
葛树先同志在《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吗?》①一文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质疑”,全面否定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不正确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冯景源(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多局限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近年来,有的学者关注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但却得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上早期观点和晚期观点有反差,得出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论的难题解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声功 《学海》2002,23(3):22-29
根据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要求 ,本文从对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是劳动创造价值还是效用决定价值与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问题的解析 ,通过对由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导致的悖论的解述 ,对目前学术界几种观点的解析、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概念界定的解述 ,以及对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解析 ,论述了我们应如何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科学地看待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论 ,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总纲。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在等同的含义上用“自然历史过程”表述社会历史过程,他只是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历史具有“相似”的一面。相似不等于相同。本文拟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关系进行了不少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三种主张。一是“开端说”,把费尔巴哈看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开端;二是“中间环节说”,把费尔巴哈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中间环节;三是“批判超越说”,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三种主张达成了某些共识,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同他的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的关于“人”的观点到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观点,再到自己的关于“人”的观点的过程,即从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国内外存在着多线论与五种生产方式论的对立,相割方炽,争议难下,这里笔者愿陈一曲之见,旨在就教。 一、五种生产方式说是马克思固有的观点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五种生产方式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由于斯大林的倡导才被“定于一尊”的;并且断言,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五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根据”来。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解读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他从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结构二重拜物教的角度对第二国际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机械解释观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并提出了以“历史” (前期 )和“劳动” (后期 )为核心概念的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释。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经常大段引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话。他自己也经常明确地讲过 (特别是在他后期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经济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 ,那种“把作为哲学家的青年马克思和以后作为纯粹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虚弱”的。① 这些现象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一个特殊的思想家和写作者,其著述中成型、定稿的作品很少,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手稿、笔记、摘录和书信;其观点和体系的丰富内涵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表述明确的论断中,而是深藏于对这些观点和体系的探索、论证过程中。举凡学界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嘲讽误为他本人思想的转向、无视其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推论方式形成的源头和“巴黎手稿”“原始顺序版”分栏写作的真正意图、没有悉心体悟马克思晚年发出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喟叹和警示的深远意义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注重对文本细节的甄别、辨析有关,这样也就很难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所谓马克思晚年认识发生“根本转变”的议论时有所闻。本来,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从发表的一些文章看,一些论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竟不惜歪曲和杜撰历史事实,硬把一些本不是马克思的思想强加给马克思,却是很不严肃的。因此,对这样一些议论作一番评论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目标的提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形成密切相关,或者说,马克思人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而从思想发展史角度看,马克思在人的问题研究中先后提出的几个“占有”概念,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形成与完善的实际进程。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和方法出发,本文拟就马克思人的占有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三者的必然联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基本涵义和历史形态,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国家理论的新进展——各种探讨、争论点和议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杰索普  艾彦 《世界哲学》2002,4(1):4-19,51
改刊伊始 ,我们隆重推出“当代‘马克思研究’”专栏 ,目的是在彰显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重视的同时 ,为国内的有关研究领域和学者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 ;本期和下一期选刊的有关文章 ,基本上都与国内外目前正在讨论的理论热点问题紧密相关 ,可以反映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毋庸赘言 ,刊发这些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编辑部的态度和倾向 ,只试图为国内的研究者进行客观介绍 ;同时 ,由于视野和学术水平的限制 ,我们的选择一定有不足之处 ,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另外 ,本刊译文体例已发生变化 ,敬请投稿者加以关注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月26-28日举行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宗教理论研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求是》2003年第9期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从理论研究和探讨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深入研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很有启发。我们在这里选摘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