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实践人道主义,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道义批判,它主张将道义批判化为现实行动,在创造新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过程中使人自身获得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知识结构极其多维,涉及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史学、人类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并深入至一切本质细节。逻辑相异的不同学科的理路相互碰撞,触发了其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灵感。为人类幸福和个人完美而奋斗的理想追求,使马克思常以能否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美好目标作为衡量理论合理性与否之标准。多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宽广学术容量和超常会通能力,使他能对不同径路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扬弃创造,并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切磋论辩中走向深入成熟,形成独特系统的唯物史观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跨学科特点,及其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理论特质,对于整体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与其改造世界的内在关联,颇具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逝世后,整个世界历史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产阶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恩格斯又如何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呢?本文将主要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贡献较大的历史跨越论方面研究其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以期人们对恩格斯晚年时唯物史观的贡献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姚润皋  陈建 《学海》2007,2(3):5-9
“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它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视角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尤其本质地审视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合力点,即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等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张力和勃勃生机,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行和发展,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同舫 《哲学研究》2023,(3):5-14+12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大历史观,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在秉持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意识这一思想前提下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叙事。唯物史观赋予中国道路以现代性理念,推动中国道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自主创新,使中国在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构建出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基于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开启了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新起点,推动了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展现了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之社会历史意义的解读,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应性(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等各种新的阶级)及对立性(资本家通过对各种工业力量的垄断而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的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代生意经世界向自由的自主联合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等问题作出较为深刻的解读。这是恩格斯从客观内在矛盾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过程的首次理论尝试。虽然他此时的确还没能把社会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必须看到的是,他正在以其所能做到的全部努力来推进对上述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因此,这一文本在恩格斯迈向唯物史观的思想征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保罗·蒂利希是20世纪前半叶著名的存在主义宗教哲学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唯物史观的存在主义诠释在20世纪中叶西方宗教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注圣经文本较多的一位,也是对圣经主题有着集中阐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思想家。这种关注和研究因为其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而时常转移视角,恩格斯的圣经观在这种转变中发展、完善。恩格斯的圣经理解主要表现在科学理性地理解圣经、历史批判地看待圣经、系统全面地解读圣经等方面。这些理解圣经的视角与恩格斯本人的宗教观息息相关,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良铭 《学海》2007,1(5):70-74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明是文化的进步状态。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以后,便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发生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科恩(Gerald Allan Cohen)在其代表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主张唯物史观是一种功能解释,此断言甫出,旋即引起国际学界长时间甚至至今不休的争论.有人认为,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一种功能解释削弱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我们认为,与其说功能解释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学院派的形而上学解释,毋宁说这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逻辑学意义上的证明.从功能解释的视角理解唯物史观,不但丝毫没有削弱唯物史观,反而是加强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4.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它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他们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与生产构成一对矛盾;交往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其“总和”决定了现实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三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也有三种交往方式,其中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起着建基性作用,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返马恩文本,追溯交往理论的源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马克思理论与功利主义之间既有原则性的差别,同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又赋予了功利主义存在的价值.因此,如果漠视马克思理论和功利主义之间的原则性区别,把马克思理论指认为功利主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马克思理论的批判性张力;如果否认马克思理论中功利原则的存在价值,则会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规范性前提,不能完整把握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同属一义。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它包含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规律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就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的哲学思考。历史哲学将历史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这也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的根本理论。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它们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哲学真正的革命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奎良 《哲学动态》2012,(11):15-21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自从诞生时起,就一直和唯物史观纠结在一起,很难从内涵上对它们做出明确的区分。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称谓上的混乱,而且直接影响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研究,以致它深藏的许多秘密直到今天都没有揭示出来。由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为  相似文献   

20.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