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佛教哲学:不是一种思辩而是一种体悟释迦佛的“觉悟”的全部佛教教义的源泉,对其涵义、内容及其深层意蕴的阐释,是佛教哲学的任务。“觉悟”还被说成“法的现成”。故此,从事佛教哲学研究,可以说,就是献身于对“法”的追求,即探求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所谓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2.
增肇是著名的佛学家。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因深得罗什的般若空宗理论,被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空”是佛家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没有学过佛教哲学的人都听说过佛教的“空”,在一般民众中,“四大皆空”往往成为佛教的代名词,似乎一切皆空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家的“空”是有特定含义的。佛教说“空”,并不是说空无所有,也不是指一空皆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佛教所说的修行和解脱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佛教是一种重视智慧的宗教,智慧在佛教里面被称作“般老…  相似文献   

3.
佛教——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佛教的基本思想及评价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之苦形形色色 :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1] ,总之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苦 ,生存就是苦。因此 ,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以求得解脱即所谓成佛[2 ] 。佛教反复宣称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似乎存在的东西 ,“空”是宇宙的实相。只有体认到空的道理 ,才能达到觉悟解脱。佛教作为宗教 ,从根本上说 ,其哲学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 ,其本质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反映 ,多数是颠倒的、虚幻的反映[2 ] ,不能产生科学…  相似文献   

4.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5.
漫谈菩萨行     
“菩萨”这一名称,在佛教里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称号。论地位,除佛以外,就算是菩萨了,所以是伟大的,但菩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只要人们根据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去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是平凡的。菩萨,在印度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在译音的时候,省去“提”“埵”二字,简称为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有情”。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觉有情,有两重意思:从自利方面说,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令其觉悟。所以说菩萨是一种有高度觉悟、舍己救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佛教并不把民间奉祀的土地、城隍、灶君等牛鬼蛇神当做菩萨。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理证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2)
讲中观学,主要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因为,龙树菩萨是中观学的集大成者,亦是大乘学派的开山祖师。现在就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论》谈起。首先,把“中”字跟大家讲一下,“中”即不偏之义,偏就不对,偏左边不对,偏右边不对;偏说有也不对,偏说无也不对。具体说:“中”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理论,即缘起中道观。大家都知道“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学说,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所不同之处,也是与其他哲学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哲学有时也提到缘起的道理,但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一词是以三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方式来使用的。它表示:(1) 一种一般模式或“生活方式”,(2) 一套品行规则或道德准则,和(3) 关于各种生活方式和品行规则的研究。我们在第一种意义上谈及佛教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在第二种意义上说到职业伦理学以及非伦理行为;在第三种意义上,伦理学是一门通常被给定元伦理学这个特殊名称的哲学分支。眼下的讨论将限于哲学的或“元”伦理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与其它宗教一样,佛教也有自己的实践哲学。渐悟与顿悟是关于成佛途径的理论,是佛教实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渐悟也叫渐断、渐了,是指要经过长期修习才能达到对佛教真理的觉悟。顿悟又称顿了,与渐悟相对,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顿然大悟。东晋之世,由于僧人对佛教十住三乘理论的研讨,而有顿、渐之辨的发生。南齐刘虬《无量义经序》论顿悟时说:“寻得旨之  相似文献   

11.
董群 《中国哲学史》2007,(1):113-120
石峻教授(1916~1999)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并且有它悠久历史和丰富典籍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佛教,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他这样解释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不是指广义的佛学,它一向重视宇宙和人生“常”和“变”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范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有着整个宗教研究的背景,而不是单纯就佛教研究佛教,他专门撰有《世界三大宗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13.
“当头棒喝”是一句成语,即迎头棒打喝斥。原为佛教用语,指用此法以促使人从迷惘中猛醒,后多用比喻义,即使人觉悟的警告或劝诫。  相似文献   

14.
“当头棒喝”是一句成语,即迎头棒打喝斥。原为佛教用语,指用此法以促使人从迷惘中猛醒,后多用比喻义,即使人觉悟的警告或劝诫。  相似文献   

1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是佛教禅宗劝人改恶从善的偈语,意思是说,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恶汉,一旦觉悟也能立刻成佛。佛者,佛教徒称修行圆满之人,亦即有觉悟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有其自洽性。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所蕴涵的爱心和包容心也有其合理性和值得借鉴之价值和意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意何在?首先,“放下”在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概念),意为放手而置于下。有这样一个佛家故事:说的是佛陀如来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  相似文献   

16.
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相似文献   

17.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
“空”是佛教哲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概念,也是历来(包括时下)误解最多、歪曲得厉害的一个概念。“空”不是否定事物缘生幻有的事实,说“空”即是“运动”,也许会招来异议。  相似文献   

20.
一憨山德清注解《老》、《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以自己精深的佛学修养,揭示那些蕴含在道家思想中与佛教思想相一致的内容,并进而从会通的角度,对老庄之学的地位和价值给予明确的评判。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佛解庄”,而是“以佛化庄”——通过憨山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已不是与佛教相对立的学说,而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来,憨山德清不得不面对佛教与道家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冲突点,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论”与道家的“本根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差异。那么,憨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的呢?“本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