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邓赐平  刘金花 《心理科学》1998,21(3):270-271
1引言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主要见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及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两个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及其在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形成中的作用进行过深入探讨;在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中,自我控制则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来看待。但针对儿童控制能力训练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在自我控制模型基础上为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育提供对策。2儿童自我控制的社会认知一行为模型2.1自我控制及其主要表现一般认为,自我调节似乎更多地涉及行为表现,而自我控制则是自我调节的内在基础,但它们常被作为等位概念使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报告将对各族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组由家庭环境因素、认知倾向和个性心理等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疾病。家庭是一个系统,对儿童和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存在影响。家庭环境和个性因素是以认知倾向为中介产生对情绪的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又影响了认知倾向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在学校集体中,儿童间建立友谊关系和形成不友好关系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不仅在实践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儿童间友谊关系和不友好关系的比较正确的知识,而且在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领域里,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七十年代中期,心理学者对儿童友谊关系的认知基础问题发生了兴趣,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比格鲁和赛尔曼在1975—77年间采用问卷法,收集了儿童间形成友谊关系的认知因素的大量资料。1978年,科尼和赛尔曼又从这些资料中概括出一个儿童友谊观的发展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6.
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动因.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儿童的社会化、良好个性、品德、情绪情感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能力、学习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点.  相似文献   

7.
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组由家庭环境因素、认知倾向和个性心理等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疾病.家庭是一个系统,对儿童和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存在影响.家庭环境和个性因素是以认知倾向为中介产生对情绪的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又影响了认知倾向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9.
抗诱惑力是指不管他人在场与否,都不去做被禁止的行为,是被个体内化了的一种自我抑制力。儿童抗诱惑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曾从性别、智力、个性、情境等方面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还不够系统,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国内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聋童由于听觉障碍,和社会及群体的交往受到限制,其身心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和正常儿童有所区别。聋童的个性有哪些特点?生理缺陷是否会导致个性发展的缺陷?能否为聋童康复教育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很薄弱,而这一切都是值得认真调查研究的问题。二、调查方法 1.本调查采取问卷法 2.调查对象为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全  相似文献   

11.
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置身于一个大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三都直接作用于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认知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对儿童的个性形成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而且还与其以后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厌学、逃学、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小学高年级以后,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开始逐渐取父母、教师而代之。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的评价和态度,是儿童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儿童在同辈群体中的人缘关系状况,为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同辈群体对儿童的态度、评价的客观状况对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某种主观过程为中介而发挥作用的。学校班集体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同辈群体。本研究通过将班级成员对个体的态度与个体关于班级成员对自己态度的主观认知相对照,探讨个体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主观反映规律;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一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江 《学海》2003,(2):140-144
独生子女群体及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规模、作用及影响越来越大,对独生子女及儿童观变迁和调整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或理性的儿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培养是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自1981年以来,我们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有机结合,在全面系统地评述儿童人格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基本构建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特别是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基本框架。本文将具体阐述我们三十多年来对于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的成果,系统地阐述儿童青少年人格及重要特质的结构,发展的一般特点,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因素,以及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有效模式,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归纳推理观主要包括特征相似性观和概念观。在基于这两种传统观点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类别知识,特别是标签起到的独特作用,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标签作用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该文从分析目前两大主要标签研究现状——语言标签和类别标签入手,试图明确标签作用和关系、解释混淆和误解;同时,作者就以标签为载体的研究同儿童语言发展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儿童归纳推理发展的语言认知模式。文章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机制、技术和深层次内部关系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20.
李晓文  彭琴芳 《心理科学》2011,34(5):1090-1094
摘要:Dweck研究提出,通过蕴含特定能力观的故事和表扬可以形成儿童相应的能力和目标取向。作者认为,随着儿童能力的自我意识发展,干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以3-9年级885名学生为被试,采取“天分”、“努力”、“无关”三组故事和“聪明”、“努力”、“潜能”、“不表扬”四种评价方式进行能力观干预,将目标得分变化作为干预效果的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了年龄和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Dweck的研究结论,验证并丰富了作者关于能力观干预发展性效应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