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晋时期,郭象的独化论可以说达到了玄学理论的高峰,如果将郭象的思想看作是向秀思想的发挥,那么<晋书·向秀传>所称誉的向秀<庄子注>之"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无疑可适用于对郭象玄学的评价.但是,在这"自足一时"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的发展,特别是佛教思想的开始流行,人们的欣赏口味逐渐变得多样化,对郭象玄学也就感到不满足了.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张湛<列子注>走上了玄学舞台,对玄学理论进行了新的修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聚讼千年的历史疑案,即现存《庄子注》的著作权应属向秀还是应属郭象的问题。向秀为魏末竹林七贤之一,郭象为西晋玄学家,他们先后注释《庄子》,对逍遥、齐物、内圣、外王等著名的命题作了极其精致的阐发,使曹魏正始以来的玄学  相似文献   

3.
有关《庄子》的解释 ,迄今逾八百种之多 ,① 但在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式的解释 ,那就是郭象的《庄子注》和成玄英的《庄子疏》 ,以至于只要谈到《庄子》 ,就一定会联想到郭象和成玄英。郭、成二人的解释之所以有此地位 ,原因在于 :这二人对原著精神吃得透 ,以及他们有特殊的解释背景和方法。从某种角度说 ,后者甚于前者。我们或许不能冒昧地说古往今来的贤达对《庄子》精神吃不透 ,但能够说因为方法和解释背景的不同会对解释对象形成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原著的细微与值得玩味之处。一种合理的 (暂且不说“好的”)方法会由此开出新的天地 ,这新…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认为,向秀《庄子注》的主旨与郭象《庄子注》的主旨一致,均为"名教即自然",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考今本郭注,可知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一种视"仁义"为普遍人性,另一种则仅将"仁"视为少数人的个性。种种迹象表明,这两种人性观的并存是今本郭注中混入向注所致,前者无疑是郭象的人性观,后者则应当是向秀的人性观。由向秀的人性观,可引申出与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相类似的观点——伸张个性、顺任自然。这便是向注之主旨。将这一主旨以及向秀的人性观用于解释向秀之言行事迹,可以解释得圆满通透,这进一步印证了伸张个性、顺任自然才是向注主旨;学界以往认定向注主旨为"名教即自然"的论据则颇为牵强,殊难成立。  相似文献   

5.
郭象在庄学史上最早辨别《庄子》中之伪作,删定《庄子》文本。郭象删定《庄子》的依据在于"庄子之意"。郭象删定《庄子》的诠释学意义在于,郭象的"庄子之意"是指作为作者的庄子之初意,郭象的"庄子之意"与夫剔除不合庄子之意的篇章,删定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其间存有互为前提、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由于《庄子》是包括庄子及其后学学派之作在内的一个文集,《庄子》除了庄子之意,还包括难以确定人数的其他作者之意,且"庄子之意"本是郭象理解和解释《庄子》的结果,如此郭象所认定的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是否可以确定为庄子所作?郭象删除的那些不合庄子之意的部分是否就一定不是庄子所作?这些都是郭象文本所留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象是以其《庄子注》流芳于世的。魏晋时期,庄学大盛,不仅谈者云起,且注家星布。于诸家注释之中,郭象特会庄生之旨,不仅对《庄子》之篇目进行分并改隶,厘析编定,而且对其义理也适应时代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予以阐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性分”观念是郭象在注释《庄子》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郭象理论体系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缪协仅存的二十七条《论语》注包含有丰富的玄学内容,如本末之说、有无之论等。缪协以"名"、"实"论"闻"与"达",其注释中"讳"和"所以讳"类似郭象"迹"和"所以迹"。其注释不仅涉及到王弼、《老子》、郭象等,还涉及到《庄子》、《周易》。此外,缪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位在注《论语》时引用中正之言的注家。  相似文献   

9.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 ,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 ,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 ,诸如 :《庄子·逍遥游》 (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 ,书名从略 )中的“野马” ,《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 ,《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 ,《马蹄》所谓“马之真性” ,等等。可见 ,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但是 ,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 ,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一在《庄…  相似文献   

10.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4.
特稿在2006年克鲁格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余英时Address of Professor Yu Ying-shih on the Occasion of Receiving theJohn W.Kluge Prize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2006)主题论文庄子的“卮言”论———有没有“道的语言”杨儒宾中国哲学文本的诠释与英译———以〈齐物论〉为例沈清松经典的诠释与理统的建构———从王弼的“有无”、“动静”二论谈起林丽真何晏、王弼“道不可体”说的思想史背景劳悦强王弼、郭象诠释方法及其变化动因王晓毅郭象之自足逍遥与庄子之超越逍遥———论诠释方向之转折及其评价标准问题刘笑敢郭象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周易》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经学之首,又是三玄之宗,所以呈现出经学与玄学的二重性。以玄学为中介,《周易》的儒家经学与郭象玄学产生交涉;通过郭象玄学,《周易》经学又与佛教产生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佛教用易学来解释自身,以及儒家在解释《周易》时借用佛学名相和科段,还体现为佛教徒以佛学来解释易学。其典型代表,便是《讲周易疏论家义记》。在此书中,佛教学者借助太易与万象的关系问题来讲述佛门的中道学说;又以《周易》的寂感来解释成佛境地时觉者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有“野马”之喻,旧注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究竟它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赞同张载说,认为他的理解反映了喻意的真实含义,即蕴涵着原始和谐的理念世界,并从天籁和谐之自然本体、背离自然本体之文明悖论、复归自然本体之天倪三个方面研讨这一比喻所表达的庄子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周易正义》中有一种被忽视的“无应之应”的易例,与“同位有应”不同,“无应之应”体现了玄学对易例的拓展,其理论内涵是以否定性的“无”为基础来建立普遍而本真的相应关系。郭象《庄子注》中大量出现的“无心”被孔疏继承下来,“无应之应”从心性论来讲即“无心感物”。孔疏将郭象“所以迹/无心-迹”这一理解圣人的框架改造为“无心有迹”“心迹俱无”两种形态,“迹”被肯定为积极的“功业”,是“无心之体”的经纶之“用”,这种思想克服了郭象圣人形象的困境,在玄学的基盘上开启了唐宋时期重建政教秩序的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汉晋之际 ,我国伦理学说发生了一个变化 ,这就是礼教伦理的衰退和玄学新道德观的兴起 ,随之出现了元康“任诞”士风。围绕着“礼玄之辨” ,玄学名士批评了礼教伦理虚假的和宰制性的本质 ,同时提出了自己对道德本性的新的理解。但在这一伦理学说的解构和重建过程中 ,却在多个理论触发点上暴露出玄学新道德观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圆融处。本文考察了王弼、向郭 (向秀、郭象 )的伦理学说以及阮籍、嵇康的道德践履观 ,指出了魏晋名士在道德理论和道德践履方面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20.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