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教是符箓派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在至元十三年(1276),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后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有验、治病有功,为元世祖  相似文献   

2.
道教辞典     
肖抱珍(?—1166) 金代道士。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一带地方)人。金熙宗时创太一道。“太一”之称,乃取“元气浑沦,太极未判,至理纯一”之意。祀太一之神,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祈禳诃禁之术御世。天眷初(1138—1140)其法大行,“远迩向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王恽《秋涧集·韩君碣铭》)。皇统八年(1148)召至朝廷,颇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世祖封为“太一一悟传教  相似文献   

3.
文刀 《中国道教》2001,(3):16-17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系道教女神之一。妈祖的奉祀起于北宋。北宋宣和五年 (1 1 2 3年 ) ,赐庙额曰顺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年 )封灵惠夫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1 2 78年 ) ,再进爵为天妃。明清时期又多次加封。《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称 :妈祖为斗中妙行玉女所化 ,受太上老君之命降生人间救民疾苦。明代由皇帝钦定妈祖为道教神 ,许多妈祖庙归入道观 ,由道士住持。  相似文献   

4.
吴筠师承考     
吴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道士,但他到底于何时正式加入道教组织?他的老师是谁?现有文献说法不一。《旧唐书》本传云:筠“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又《新唐书》卷一九六《吴筠传》称:“天宝(公元742—755年)初,召(筠)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  相似文献   

5.
四川成都有回民,大概始于元末明初。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回民赛典赤·瞻思丁曾串回回“官兵”、“工匠”在四川修桥梁,建栈道,立驿站,以畅通军运。元朝覆灭以后,这些“官兵”、“工匠”  相似文献   

6.
元代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元世祖在两个都城分别建立崇真宫作为道士活动的场所。崇真宫即崇真万寿宫,是元世祖赦建的。  相似文献   

7.
楼观派     
道教教派之一。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据《楼观本起传》谓:“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令尹之故宅也(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梁谌传》载:三团魏元帝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惠帝永兴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  相似文献   

8.
玉泉观座落在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紧依城垣,林木葱茏,殿阁巍峨,数百年来一直为道教圣地。因山间泉水清澄甘冽,且能治愈疾病,故称“玉泉”,观以泉名,逐名玉泉观。玉泉观据州、县志记述: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有七百余年历史。传说在至元八年(1271)秋天,道教长春真人邱处机弟子梁志通离京,远涉关陕,西行至此,见其林泉丘壑之胜,遂结庵栖隐。据玉泉观碑文载:“至元丙子(1276年)起太上殿,事之以五祖七真。至元己丑(1289年)建玉泉殿,事之以风后牧伯。栋宇宏丽,位置高敞,  相似文献   

9.
应重新评价徐福之东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上有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事,至今犹被后人视之为“谜”。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时方士徐福出海“求仙药”去而不返的事,便是千古留下的“谜”之一。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佛教鉴真大和尚历经波折艰险,把盛唐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颂扬。明成祖、宣宗时,自永乐至宣德(公元1403至1435)年间,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南洋,招谕三十余国,播下友谊的种子,受到了后人的赞誉。公元1492年,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哥伦布率小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五百年后的今天,犹为世界航海界及史学界所纪念。可是,早在公元前219年,方士  相似文献   

10.
杜光庭(850—933) 唐末五代道士,字宾圣(一说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陕西西安)人。原习经史,工于词章。唐懿宗时入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境)为道士,师事应夷节,为陶弘景第七代弟子。既得茅山上清大法,也受过龙虎山天师道的法箓。僖宗时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对道教斋戒、醮仪、应验多所论述。一方面将道教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加以规制化;另一方面将“表奏”、“词章”、“疏”、“启”、“颂赞”、“咒”、“愿”加以文饰,对醮仪敷衍以艺术内容。  相似文献   

11.
道士     
信奉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术的道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其义同于方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等道派兴起,仿照佛教规  相似文献   

12.
张清夜     
(1676—1763) 清代道士。初名尊,字子还,号自牧道人。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少为诸生,善书翰,兼工诗。尝游四方,后至武当从真人余太源为道士。雍正元年(1723)入蜀,居成都临江寺之惜字宫,一琴一榻,悄然自得。蜀抚宪德重其文才,尝请出仕,坚辞不就。雍正七年主武侯祠事。谢尘俗,习清虚,日夕惟研读《阴符经》。乾隆八年(1743),华阳令安洪德、成都令夏绍  相似文献   

13.
功过格     
道士自记个人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为“功”,登“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入“过格”。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声言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则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修养方法之一。《太平经》、《抱朴子内篇》早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谓行善事者可长年,行  相似文献   

14.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15.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16.
剑云 《中国道教》1995,(4):58-59
北宋元丰年间。 四川绵竹武都山严仙观道士杨世昌(当家),对琴、棋、书、画、黄白药术、阴阳八卦,样样精熟。 元丰四年,从京城纷纷扬扬传来:“当今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蒙冤谪贬黄州。”杨道士闻讯,八方打探。一天有绵竹人从京城归来,来严仙观朝拜严仙君平,谈及东坡先生谪贬一事。世昌闻罢,心中忐忑不安,忘食废寝。  相似文献   

17.
青州驼山昊天宫由全真道士李守正创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之前,元代昊天宫道士皆属丘处机一系传承。明代昊天宫虽有道士居住,但根据现存碑刻中的道士题名,难以确定他们的宗派归属,考虑到明代道教的通常情况,他们极有可能属于正一道士。自清初至民国期间,昊天宫道士一直属于全真道龙门派,而且传承有续,246年间传承了15代,但与明代青州修真宫龙门派并非一支。  相似文献   

18.
成语二则     
香火因缘“因缘”,本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用语,最迟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史记·田叔列传》中说:“少孤,贫困,为人将军至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这里,“因缘”是“机缘”的意思。《后汉书·桓谭冯衍传》中说:“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这里,“因缘”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佛教传入汉土以后,“因缘”一词成为梵文 Hetu-Pratyaya 的意译(音译为“尼陀那”),原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后专指起主要作用的原因。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  相似文献   

19.
普济寺橹联选[联语]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注解]联语正山门前,丁丑(1997)年香港陈守仁等敬献,郭仲选书。(1)五朝恩赐:五朝,指唐、宋、元、明、清五朝。但查史应指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为妥。盖因为普陀山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留像于洞侧。山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该像为“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遂为普陀山寺院之始。兹列五朝“恩赐”之史实  相似文献   

20.
元代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元世祖在两个都城分别建立崇真宫作为道士活动的场所.崇真宫即崇真万寿宫,是元世祖赦建的.据<元史·释老>载,元世祖时期,昭睿顺圣皇后病得很重,正一道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徒弟张留孙祈祷为皇后治病.不久皇后梦见有个穿红衣服的长髯者,由引导着朱辇白兽的甲士随从,行在草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