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文学是圆的>(刊<美与时代>2007年4月)一文中,针对有人说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变成平的,笔者依据文学是语言音韵艺术、形式创造艺术和情感体验与传达艺术的构成特点,坚持认为文学是圆的看法.古人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的文学定义和根情、苗言、华生、实义的诗歌定义,早就勾划出这一立体面型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做人"是一种德性——兼论个体道德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必须超越时"做人"的常识化理解,从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视阚而非日常私人交往领域来重新审视"做人","做人"是一种德性,内含着人的本质性规定.同样,对"做人"的评价、对"好人"的认定也要超出日常的私人交往领域,为"做好人"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和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社会公共交往扩大的背景下,按照新的"做人"观念学会做人应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英伦归来话佛教———净因、圆慈法师访谈录净因、圆慈、广兴三位法师是赵朴初会长和中国佛协派往斯里兰卡留学五比丘中的三位,如今他们正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三位法师十余年来一直在国内外接受各类佛教教育,佛学素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敏锐,长期以...  相似文献   

4.
王纪人 《学海》2002,(1):40-4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5.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全国人民注目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个大会正在京召开。二十三日晚,我到友谊宾馆分别走访了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部分天主教界的委员。在交谈中,大家一致认为维护国家的稳定是摆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现将访谈内容综述如下: 宗怀德主教说:稳定不仅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广大神长教友的切身利益,维护稳定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自觉地接受党  相似文献   

6.
严锡禹 《天风》2001,(8):44-47
一、神学是教会在思考 对于什么是神学的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简单地比较一下历来有关神学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丁主教的神学观。 有关神学的定义多种多样,据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林海 《管子学刊》2009,(4):89-92,105
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相似文献   

8.
王秉翰 《心理学探新》2007,27(1):12-14,94
术语规范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作为现代心理学“首席”术语的心理,乃源自灵魂而非精神。从西方舶来后,却将它与精神和心灵混用,使心理学主干术语远离规范化的要求。从理论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出发,本着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建议按术语单义性和大众习惯性的原则来英译心理学中三个主干术语—心理、心灵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麦金太尔关于"启蒙道德筹划失败"的断言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理解。麦氏认为,情感主义者放任道德分歧(多),须对无休止的道德争论负责。启蒙筹划虽然寻求普遍性方案,然其背后却深藏不可公度的前提,同样导致不可公度的各家之言。只不过,后者仍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而前者则"坦率地"放弃这种努力。为缓解道德分歧,麦金太尔引入传统合理性。但亦存在问题。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我们须悬置先入之见,通过对话重新圈定道德普世性(一)与道德分殊性(多)的话语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评论界承认,用于界定往往是跨文化的当代文学状态的术语遇到了某种困难。在魁北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描述这一现象,评论界运用了一整套探索场域的新概念。面对这么丰富和混乱的术语,必须做出选择。在十多年之后,这样的选择在欧洲找到了其捍卫者和追随者:移民写作。在当今,相关的争论依然不断,人们始终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术语,以正确阐释外来的跨文化作家的大量涌现,他们的话语倾向于反映文化碰撞的各种问题,以及(或者)是从移民的体验中吸取着营养。作者分析了相关术语的局限和失败,并试图阐明移民文学和移民题材文学这两个术语相交叉的复杂语义场。同时阐释了二者的趋同与趋异,并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证我们为什么依然选择移民文学来指称所谓后移民作家之前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夹谷之会”研究——兼议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夹谷之会”是孔子仁学和平思想的一次实践,重新解读“夹谷之会”,研究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旨在指明孔子在“夹谷之会”上尊重和坚持当时仍起作用的礼的国际法准则,及其提出“文武兼备”的和平外交方针两个方面的价值,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起着正面的作用,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好读书的坏处自然很多。譬如终生受穷别想当官,没个好身体,不是好丈夫,没有好人缘,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 ,历来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 ,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有关的诸多问题仍然是一大谜团 ;近年来 ,“是”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哲学界的讨论 ,与我们讨论了整整大半个世纪的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当我们超越传统语言学 ,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而又以严格的语言科学方法来探讨“是”的问题时 ,我们发现 ,“是”之所以发展为判断词的全部秘密就在于 :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西语 (本文在未加特别说明时以英语为例 )tobe相当 ,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观念于一身。一 tobe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近期,四川乐山教区雷世银神父、汕头教区黄炳章神父相继晋牧,中国教会在主的葡萄园里又增添了两位年轻牧人,这既是乐山和汕头两教区神长教友的期盼,也是中国天主教牧灵福传事业的需要。然而,上述两位主教的祝圣,却遭到了梵蒂冈和某些海外教会人士的无端指责,说什么此举是非法的,正处于教会《法典》第1382条所指定的处罚当中……无权管理  相似文献   

15.
“行为事实属性”是王海明的伦理规范推导公式的核心概念,是其整个伦理体系的基础。他创造此概念的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制定行为规范时必须以该行为的客观效果为基础,而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该概念不仅不能表达出这一思想,而且还犯了诸多构词法和逻辑学错误,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王海明创造这一错误概念的理论原因是他对伦理规范制定程序的理解过于简单且存在混乱,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替代公式。  相似文献   

16.
尹文清 《心理学报》1988,21(2):32-39
本文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来探索王充的心理学思想。这个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法论原则,即:(一)置于思想群系的原则;(二)依据自身逻辑的原则。在这一研究模式引导下,作者发现“唯实唯验”是王充心理学思想的基点。并由此推论出(一)王充心理学思想的本质是“心理即力”;(二)其特征是“心理外显”,而这两者是分别体现在他的人论和心论的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齐 《美与时代》2007,(12):45-47
汉画像是汉代视觉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其构图上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汉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汉代艺术并非只注重形式美,在美的自觉上也有所追求,并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教学的最大困惑是在现代科学文化环境中,难以引导中医大学生构建起中医理论认知观,教师主要依据教材而表述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准确理解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死记硬背的只是中医理论的词语,教学效率不高和难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困扰中医理论教学多年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中西文化碰撞在中医理论教学中的反应,是教和学双方都没有在碰撞中保持中医的重心;问题的症结是没有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遵循中医理论固有的认知规律;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努力在中医理论教学中对中医大学生培养中医思维的能力,实施中医思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西方的"学派"观念比较——兼论"思孟学派"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汉初的"学派"观念入手,比较异同,分析其通约性结论,指出学术师承渊源和学术宗旨,是我们考察"学派"的两个重要视角,而且学术师承渊源更重要。进而分析"思孟学派"这个名称,指出从"学派"义例来看,孟子并不认同子思,子思学派与孟子学派是并列的;"思孟学派"这个名称只适宜于着重考究子思的思想,以及孟子因袭其说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陶清 《哲学动态》2006,1(11):39-43
魏长宝同志在《哲学动态》2005年第1期发表的《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1]一文(以下简称《范式问题》,引文只注出处页码),读后令人振奋也深受启迪。窃以为:该文的突出贡献,是敏锐而且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当下和未来中国哲学自身运动和发展的起点、路径和目标,从而使得长期困扰和亟待解决的、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浮出水面。作为一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由于长时间的徜徉、徘徊于古代文献资料堆中,很容易由对对象的熟悉、欣赏而进入一种热爱乃至痴迷的状态,因而也就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