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1)
佛言祖语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参禅,钝者令念佛;是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分三品:禅门第一品人,触著便...  相似文献   

2.
一、澫益的行履及其著作 澫益(1599—1655),法名智旭,别号“八不道人”、“旭道人”、“北天目道人”等,晚称“蕅益老人”。俗姓钟,名际明,古吴木渎(今江苏省吴县)人。七岁茹素。年十二读儒书,敬服陆象山和王阳明,对其“心即理”的学说,专门作了钻研,随“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作《辟佛论》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且将《辟佛论》付之一炬。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因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乃“发出世之心”。据其《自传》——《八不道人传》记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4.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5.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6.
“普佛”一词,源于隋代信行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根机较钝,具有空有偏见,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爱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  相似文献   

7.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8.
小孩对付财主的怪论.就妙用了谤尔反尔法。这种方法,首先是根据对方常规思维习惯或心理特征去谤其“出手”,然后用其手打他自己的嘴巴。  相似文献   

9.
蕅益大师(1599—1655),号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益老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并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著论数十篇破之。17岁时,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省发,乃不谤佛,并焚毁所著《辟佛论》等。20岁时,注释《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后因父丧,闻《地藏经》而发出世心。22岁,专志念佛,尽焚所著稿二千余篇。23岁时,发四十八愿,自号大朗优婆塞。听《楞严》时,至“世界在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报应说与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比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说:"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观无量寿经》)因果报应理论是佛教的基础.因果历然,能深信明了因果之理者,始可谈离生死,超轮回.故佛又说:"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大方广十轮经》)不信因果者,其处世行事必然是逞其妄想贪欲之心,无有顾忌,为所欲为的.故而他不能向善向上,永远沉溺在生死业海中.对报应问题,凡对人生现象能有切实的  相似文献   

11.
于鸽  刘茹 《中国宗教》2022,(11):44-45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国土恩”是“四重恩”的重要内容。佛教经典教导佛弟子应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相似文献   

12.
今天有机会在古城西安,因为佛指舍利的因缘,同以王国华社长为团长的香港传媒高层佛学之旅访问团欢聚一起,用佛教的话说,真的是“法喜充满”。佛教讲“常、乐、我、净”,还讲“慈、悲、喜、舍”,佛教中不是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吗?我理解其中的“乐”和“喜”就是一种欢欢喜喜、欢天喜地的精神状态,佛教就是教我们要以欢喜的态度和心情去面对一切。下面我就围绕佛指舍利即将赴香港供奉这一大事因缘,谈几点感受,具体说来就是:觉光欢喜,众生欢喜,我们欢喜,你们欢喜。奉,庇佑众生。2004年来临,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的时机成熟了。说起来这次机缘成熟…  相似文献   

13.
每逢双月的农历初一至初八,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灵阳寺都要举行“佛七法会”.在持续7天的法会中,“六字洪名咒”—“南无阿弥陀佛”拉开了仪式的帷幕,聚焦在此的数千信徒虔诚向佛、皈依佛教,都自发并且严格地参与法会中的每一个仪式.2010年11月5-10日,我们对“佛七法会”仪式作了深入调查,试图通过对法会中的仪式进行解读、剖析仪式背后存在的不由自主的行为认同,以及这种通过仪式构拟出来的情境所具备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15.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6.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10)
以周绍良副会长为团长,游骧副秘书长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友好访朝团一行五人,应朝鲜佛教徒联盟中央委员会(以下简称“朝佛联”)的邀请,于7月2日至13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受到“朝佛联”的热情接待,访问成功,我们满载着朝鲜人民的高义友谊而归。当7月2日下午代表团抵达朝鲜首都平壤时,就受到“朝佛联”黄副委员长、沈秘  相似文献   

18.
佛光之谜     
《科学与无神论》2006,(2):51-52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千佛”的出现,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佛光”的一次偶尔出现被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看到“佛光”的乐尊当即跪下,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受这一理念的感召,经过工匠们千余年断断续续的构筑,终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  相似文献   

19.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20.
寓言四则     
蝴蝶与垃圾有一次,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一堆垃圾里寻找食物。垃圾向蝴蝶问道:“你是谁?你是否也想加入我们的圈子。”蝴蝶说道:“我是一只蝴蝶,我并不想加入你们的圈子。”垃圾问道:“你不想加入我们的圈子,那你到我们这里来干吗?”蝴蝶说道:“我到你们这里来寻找食物。”垃圾说道:“我们这里没有食物,只有废物与垃圾。你到我们这里,我觉得你不是废物就是垃圾。”蝴蝶说道:“你怎么能这样说我呢?我是一只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