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解放后第一次研究日本近代哲学的讨论会,8月9日至14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主办这次会的是东北哲学学会等单位。讨论是围绕《日本近代哲学史(讨论稿)》进行的。到会的有北京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宗教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共50多人。  相似文献   

2.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哲学、社会思想史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邀请于6月3日至12日访问了我国。在访华期间,他与我国学者就战后日本唯物论哲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铃木认为近代日本唯物论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明治唯物论,其二是以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中心结成的“唯物论研究会”为代表的战前唯物论,其三是战后唯物论。在谈到战后唯物论时,铃木说,作为思想史家,我在把战后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明日本"东洋哲学"的概念与学科诞生的历史过程。在日本明治时期,初创时期东京大学的加藤弘之、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等人,在赏识西洋哲学的基础上,将儒教与佛教等东洋传统学说重新界定为"东洋哲学"。东京大学第一任总理加藤弘之,在大学课程中开设作为哲学之佛教的课程;时任东京大学助教授的井上哲次郎,首次讲授"东洋哲学史"一课;东京大学预备门和本科第一届学生井上圆了,向费诺罗萨等学习西洋哲学而认识到其核心,将佛教与儒教等传统学问视为"东洋哲学",加以推行普及。  相似文献   

4.
2008年2月18~19日,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日本东京大学COE"死生学"研究基地、中华日本哲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协办.与会的中日两围60多位学者围绕生死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书是由中日两国五位哲学工作者合作编著,用中日二种文字同时出版的一部研究日本近代哲学的著作。书中所选的十位日本哲学家都是日本近代哲学史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反映了日本近代哲学的基本面貌。西周、津田真道、福泽渝吉三位是明治初期日本启蒙哲学的代表,他们主要是介绍和引进西方近代哲学,总结了以儒教、佛教和神道教为核心的日本传统哲学,形成了与其时代相适合的日本近代启蒙哲学。进入明治时代则形成了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唯物论哲学,中江兆民是唯物论哲学的开拓者和真正代表,有“东洋卢梭”之誉。  相似文献   

6.
全国首次日本哲学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9月2日至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会议是由中国日本哲学研究会举办、并得到了河北大学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以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图书馆从事日本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等,共4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同志,因工作繁忙未能到会,特写信祝贺。  相似文献   

7.
与东亚其他国家相比,在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时,日本较为迅速地实现了近代转型,而日本传统思想中的"实学"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从"实证主义意义"与"对人性的现实主义态度"两个视角出发对日本传统实学进行了考察,并从这两方面出发讨论日本传统实学在日本近代化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前者开阔了日本知识人的眼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务实而非盲目怀疑抵触的态度来对待东渐的西方思想,而后者则使日本知识人更为顺利地摆脱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传统儒学政治思想转而接受以制度约束为核心的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从而为日本的近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极力使日本尽快成为与欧美并列的文明强国。日本理论家也推动了日本近代文明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开始,以《明六杂志》《文明论概略》为开端,日本近代道德论兴起,关于道德的论争不断进行,形成了国学派(或称为皇学派)、汉学派、西洋派等派别,各学派的"道德论争"体现了"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其结果是在"富国强兵"的终极价值观上达成妥协,形成了明治四十年代的国民道德运动。日本近代的"公德"思想与"国民道德"都服务于日本近代的终极价值目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治时期,"公德"一度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推动了明治后期、大正时期全民"公德"水平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9月9—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哲学会和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第五届中日哲学论坛"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区)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4位学者与会。这届论坛的主题是"通过思考和对话深化日中交流:哲学作为桥梁的作用",下设两个分科会,包括"日中思想传统的重新解释与对现代问题的应用"和"哲学如何引领封闭的世界: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宽容与整合的可能性",另设"青年学者分科会"。  相似文献   

11.
<正>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的人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1819—1897)。他最初把Philosophy译成"希哲学",后来为了解释这个新概念,又以"希贤学"加以说明,而最终作为学术用语在日本固定下来的是"哲学"。在采用"希哲学"或"希贤学"翻译期间,西周曾多次把这门学问与"理学"或"性理学"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西周最初接触Philosophy时,  相似文献   

12.
刘京菊 《哲学动态》2001,(10):24-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 2 0 0 1年 6月 2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 ,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40余名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几个问题魏义霞一哲学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流变、沿革有其内在规律。中国近代的哲学转型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1、社会历史契机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性审视和思辨观照。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是哲学转型的前提和动因。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骤变迁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最为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当首推近代。近代的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王国骤变为任人肆意宰割的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在近代发…  相似文献   

14.
历史领悟与哲学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新 《哲学动态》2004,4(1):13-17
近年来,学界基本认同实践观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马克思是按照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人、社会、自然的.但这种解读,并不能把马克思与近代哲学真正区别开来.本文旨在阐明:"巨大的历史感"使黑格尔成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而马克思拒绝黑格尔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他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把历史原则导入哲学存在论领域,从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典籍时,长期利用"汉文训读"这一文化翻译技法将原文本加工成日语"书下文"与古汉语并用的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在前近代日本思想文化世界中发挥着阅读、理解、表达以及广域沟通的重要作用。进入明治时期,近代社会建构"国民国家"的需求期待形成统一的"国语"。社会语言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动使"汉文训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减退。与此相关联,儒学言说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它不再是在东亚社会中各地共有、能维持思想文化互动的存在,而成为了仅在日本国内用于宣讲"国民道德"这一近代课题的言说。"忠孝一本"的表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思潮的方兴未艾 ,价值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焦点。近代是一个价值观念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 ,研究中国近代价值哲学的转型及重建 ,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转型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重建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同·异———本体追逐与人格模塑人不仅生活在事实系统中 ,而且生活在以美和善的标准建构起来的价值系统中。本体哲学作为文化的深层内核和哲学形而上的集中体现 ,以最系统、最理论化的形态凸显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在这方面 ,近代与古代哲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的不同追求和理想。1.同一·异多———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西田哲学,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指出,西田哲学尤其是 "场所的逻辑" 是以"在希腊乃至西欧之外也可能存在哲学"、"不仅能动性有意义,情感即被动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存在'和'有'不具有当然性" 等认识为前提、而且是在要澄清其中大部分问题的方向上进行的思索.在思考日本有没有哲学的问题时,西田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述评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特殊历史定势和融纳中西的全新思维视野,使近代哲学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人拟就近年来对近代哲学的研究作一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的重视。一、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形态这一问题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学文化在东亚文明史上的影响,从古代直至近代乃至于当下,诚可谓绵延千年,蔚为壮观。然需要注意的是,东亚的近代化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西学思潮的冲击下,东亚各文明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展开过对于以往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且这种反思不仅经受了异质文明价值观的严峻挑战,更进一步与其自身文明所经历的诸如时局的变迁、观念的更迭等内部原因发生着直接的关联。作为儒学文化核心的孔子及其学说,自然无法脱离这一文化重建的历史大势而置身事外。本文所涉及的近代日本文化史上有关孔子形象的论说,便分别产生于近代日本的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为我们研究中国与近代日本的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