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法年鉴》中的马克思的文章证明,他把扬弃私有制和异化看成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同时也看成是“人类解放”的内容。虽然马克思还未弄清楚私有制和异化之间的相互来源关系,但他已经知道异化同私有制有关。这个结论表明,马克思已经从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看成是人统治人的决定性的原因。 1932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发表了马克思从英国和法国经济学家著作中所作的摘要。这些摘要以及用《经济学研究(摘要)》这一标题发表出来的马克思的批判性评论,首先包括已经提到的恩格斯那篇文章的大纲。马克思同意恩格斯的最重要的论点。他还强调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从承认私有制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于4有24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会议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2)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也是国内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这次讨论会在前几年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现将会议讨论情况作一简介。 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 黄克剑认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问题,我  相似文献   

3.
(1979年3月26日至4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 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志纯等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 恩格斯著作中的经济利益问题〔苏联〕兹·兹多罗文科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3期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与辩证性—学习《自然辩证法》札记潘龙海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评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若干修改林加坤历史研究 19 79年第3期 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柳植陕西师大学报1979 年第1期 列宁论经济利益〔苏联〕兹‘兹多罗文科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3期 列宁论新社会建设中经济和政治…  相似文献   

4.
(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词句,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却看到了那里反复写着:社会主义社会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魏小萍 《哲学动态》2007,44(10):15-18
消灭私有制,尽管取而代之的形式是不清晰的,但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将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和认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将消灭私有制与铲除剥削现象的根源联系起来。随着我们自身的改革实践和进程,历史上曾经被争论过的话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消灭私有制的观点受到质疑,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达过“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实现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财产)也就不再存在了”[1]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财产)”[2]的观点;另一方面,究竟是消…  相似文献   

6.
作者企图以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新发现”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真正地位和真正光彩”,说明贯串全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乃是“研究个人问题并为个人幸福而战斗”的“人道主义”。他说,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新的“发展”已经使“人道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形象愈来愈发出光彩而使作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黯然失色”。作者认为,不知道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考茨基到列宁都因为不知道这些著作而“只能学到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斯大林时期的“教条主义”则由于一种“传统的固定看法”,在发现了这些著作之后也加以排斥,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僵化了。作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实,特别是悬在人类头上的那把达莫克里斯的“原子剑”,使人的问题、个人幸福问题、人怎样摆脱异化而成为自由的人的问题空前地尖锐化了,因此各阶级、各流派的哲学家都讨论起这个主要问题来。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是最有启发性的。作者大大吹捧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旧内容的新发现”上的“功绩”,他说只有这些人才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正统派解释”的人们却长期不能“领会”这些思想。作者说,不能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两个对立的马克思;既不能认为只有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反过来看。他说马克思的前后著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虽然主题不同、用的术语不同,但是根本立场是统一的,那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或“战斗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一种“幸福论”。作者说,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的“异化”问题,他的目的是要克服种种异化。但是因为当时造成人的各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表现出来的经济异化,所以马克思进而研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便找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量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克服异化,而达到实现人道主义的目的。作者说,马克思后期的著作虽然愈来愈强调阶级斗争问题,然而个人问题仍占主要地位,而且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在工人运动摧毁了旧生活转而建设新生活的时候,关于个人的全部问题必然会“爆发”;“生和死、生活和幸福等微妙的哲学问题必定愈来愈明显地和顽强地开始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给个人问题“恢复名誉”,也就是给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实际恢复名誉”。本文在翻译时有所删节,但是保留了作者引述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言论,以便让读者看到这些思想家是怎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看到沙夫本人是怎样向这些思想家“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家庭起源,目前我国流行的观点,认为私有财产和氏族社会解体是产生家庭的前提.这一论点值得商榷.持上述流行观点者,往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据.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在出现私有财产之前的人类初期就有了家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或者至多只有动物中所没有的那种家庭.”(《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二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单一的生产方式还是指多种生产方式的总和”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分歧,出现过多次论争,直接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我们认为,认真研究《反杜林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加上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2.
法国《思想》[La pensée]杂志1964年4月号是“亚細亚生产方式”专号,其中包括三篇文章:Ch.帕朗的《亚細亚生产方式:根本性討論中的一个新阶段》;F.托克依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細亚生产方式》;J.歇斯訥的《亚細亚生产方式:关于研究的一些展望》;还有两篇有关著作的书目:M.果德利埃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亚細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怎样恰当地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重要差别?“分工说”和“情境说”的解释都是不充分的;把恩格斯视为“第一提琴手”的观点妨碍了客观地看待这种差别;马克思思想的总体取向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意义上谈论马克思学说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性,表明马克思并未像恩格斯那样肯定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长期合作亦不能排除彼此误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探讨辩证矛盾的结构的文章。本刊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译文(参见本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和一九六五年第八期С.Г.鲍尔赫夫的《关于辩证矛盾的结构问题》)。作者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中一般采用的那种把矛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差别,②差别转变对立,即发展了的矛盾,③矛盾的解决)是根据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思想来的,但是对这个思想作了不正确的理解,因而在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中,“双重的有区别的存在”和“矛盾”(马克思语)都不见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表述的矛盾的结构“显然是同黑格尔的图式相似的”(黑格尔的“本质篇”),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联系这个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对辩证矛盾及其结构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地谈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是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结构的。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请见本文第28页。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罗森塔尔在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在阐述矛盾的结构时,都没有谈到矛盾的内在水平和外在水平、每个矛盾发展的特点等重要问题。而这个缺点已被发现。例如Ф.Ф.维亚克列夫的著作和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作者也不完全同意维亚克列夫的看法,认为他把对立面统一的意义夸大了。  相似文献   

15.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理解的差异/吴仁平//求实,2007.10“所有制”与“财产”:关系概念与实体概念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文本阅读带来的初步释疑/魏小萍//哲学动态,2007.10马克思的自然历史理论及其整体价值理念———兼评H.罗尔  相似文献   

16.
杨学功 《现代哲学》2003,3(2):15-18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溘然长逝。三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的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精短,在沉痛宣告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指证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  相似文献   

17.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溘然长逝。三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的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精短,在沉痛宣告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指证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认为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是因为“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合刊,第29页);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租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29页)。  相似文献   

19.
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据笔者的粗略考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对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在这些不同的表述中,有些涵义较为接近,有些涵义又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指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①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把生产方式定义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人们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是用手工工具呢,还是用大机器;(2)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哲学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哲学中列宁阶段问题的专著和集体著作。尽管如此,还有一些阐述得不够充分的问题。Л.В.斯克沃尔措夫的著作的对象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著作是试图说明列宁依据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学说的几个基本方面”(第32页)。本书前面有一篇导言,作者在导言中分析了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的历史和状况,并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联系形式在历史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里,作者不仅考察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而且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