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社会发展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由于全部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最终都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  相似文献   

2.
谈人格     
作为哲学概念的人格是指人在社会中形成的赖以调节自我的思想与行为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的精神素质。马克思说:“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70页)这就为人格的定义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破除现代迷信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徐君华《新华日报》1981年5月19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刘谷《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化的自然”说虞频频《复旦学报》1981年第  相似文献   

4.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就是科学战胜迷信、文明代替愚昧的过程。李洪志编造“法轮大法”,全面否定近现代科学成果,公然鼓吹神学和迷信,是对历史进步的反抗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宗教和迷信是人类野蛮时代、蒙昧时代以及封建时代(特别是西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根源在于当时人们无力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身体的机能。以哥白尼发表于1543年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自然科学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太阳中心说”、“血液循环论”、“人体结构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相似文献   

6.
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选编徐玉成161.问:什么是迷信和迷信活动?答:迷信,“迷”字是分辨不清的意思,“信”字是相信或者信奉。从广义上说,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者崇拜,例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个人,迷信崇拜文艺、体育明星,迷信外国人等。同...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出现于上世纪 6 0年代的欧美 ,其本质在于“重释”、批判“现代性”,即对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传统哲学及继承传统哲学的现代哲学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现代性( modernity)以及现代性导致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研究和批判的主要对象。后现代主义认为 ,现代性以试图解放人类的美好愿望开始 ,却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威胁的结局而告终。格里芬说 :“我们可以 ,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 ,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 ,否则 ,我们及地球上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 1 995年 ,第 1 6页 )后现代主义属于“问题哲学”,没有统一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者荆学民副教授著《人类信仰论》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列入“万物之灵”丛书出版。该书以“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是相对区别于人类精神意识之知、情、意三大领域的第四领域”为学术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一份劳动,一份收获,”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可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却有一种人因贫穷而愚昧,用迷信来企及幻想,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自有哲学以来,凡是讨论到人,讨论到人的本性的学说,无不首先必须说明他们所说的人,到底是现实物质的人,还是以某种以纯粹精神为其本性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哲学史上论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简单梳理历史上基于人性问题而展开的若干争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西方主导思维方法即其哲学方法论在深层次上的观念基础。 “人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位思想家在构建思想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从历史上看,对此一问题的回答如同对立着的科学与宗教一样,已然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了心理学。他说: “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既成的对象存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已经打开的书卷,是感性地呈现于我们之前的人类心理学,……如果这本书卷,即正是这部历史的最感人最易解的部分,对于心理学不揭开来,那么这心理学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内容丰富而又实际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相似文献   

12.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理解(Verstehen)与解释(Auslegung)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根据狄尔泰的看法,理解是一个“从外部给予的符号中认识一种内在物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解释则是“对于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命表现所做的艺术性的理解。”(《狄尔泰全集》第5卷,德文版,第332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始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本”(Text),用外语写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因此,“在军队里要讲信念,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也要讲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191页)小平同志这里讲的信念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而信仰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看到4月11日《杂文报》7版凡夫唐的文章《我“迷信”吗》,我不禁哑然失笑,你又学习算命,又抽签拜神,还请道士招魂开路,超度亡灵……你要不算迷信,世上还有什么算迷信?《现代汉语词典》的“迷信”条的注解是:“1.信仰神仙鬼怪等,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这两条你都够格,你是当今中国的标准迷信人。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一般地说,以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周恩来选集》上卷331—332页)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佛教信仰主要是受其母亲文七妹的影响,又与家乡韶山毛氏家族信佛的传统相承接,还与当时中国思想界佛学研究热潮密不可分。关于家庭的宗教信仰情况,毛泽东曾对埃德加·斯诺说道:“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两段话:“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同上书,第31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的经典表述。但在一些人的著述中,据此把个人的生理需要理解为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认为个人是最根本的,宣扬个人本位论。这  相似文献   

18.
“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这是康德哲学的一条名言。多年来,不少著述引以之为评价康德哲学的根据和原则。但我认为,这条名言的译文与康德的原意不符,现提出个人看法,以供讨论。本世纪30年代,康德的这一名言被译为:“所以我必须废除知识,替信仰留出地位”(《纯粹理性批判》第26页,胡仁源译,商务印书馆)。50年代的蓝公武译本,这条名言译为:“故我发见其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纯粹理性批判》第19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这一名言在  相似文献   

19.
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残酷现实无情地告诫我们,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背离我们的意志而去。反省现实,我们不禁想起培根在17世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人类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不顾及神圣明智的天意和天生自然的物理,不勤于万事万物中寻找上帝的印记,却妄自把自我的形象加盖在上帝的作品上。(参见李约瑟,第115页)在李约瑟看来,培根的这一思考正与两千年前中国道家的思想相呼应,如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提出,其直接原因虽然是对儒家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却包含了对人类心智骄傲本性进行制御的理性运思。这一思想对于生活在21…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曾经说过,关于认识、信仰等等的本性的许多问题,“其实均可回溯到简单的思想范畴,这些思想范畴只有在逻辑学里才得到真正透彻的处理”(《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页)。关于所谓认识或人的主体性问题就是这样。主体性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