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生 《中国宗教》2014,(6):50-52
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倡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新时代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明生。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8)
<正>佛教历来有致力于公益慈善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千百年来,佛陀教导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犹如一盏长明不熄之灯,始终温暖着世间,照亮着人心。在竹西佳处、淮左名都的古城扬州,就有这样一个基金会,弘扬仁爱精神,致力公益慈善,凝聚各界爱心,传递无尽心灯。2013年12月,扬州文峰慈善基金会经江苏省民政厅注册登记,成为扬州首家由众人捐资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苏北地区首家宗教慈善基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3)
正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宗教事务局召开的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佛教界贯彻"精准扶贫"的理念,借出席云南省佛教协会于2016年2月18日至19日在西双版纳举办的"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和"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法会"之机,针对南传上座部佛教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佛教协会藏传南传佛教工作办公室和慈善公益委员会联合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四川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12,(10):40-41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以荐福观音寺70位尼众法师为主体,期望以公益慈善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8年来,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8年的精进耕耘、8年的不懈努力,众多檀越积极投入,无数信众自觉奉献,基金会在广阔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展开了大量的慈善济世活动。基金会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的民众。抚慰鳏寡老人、体恤孤独  相似文献   

5.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6.
王丽心  郭芳玲 《法音》2013,(6):51-55
多年来,河北省佛教协会积极引导广大佛教徒、社会爱心人士,发扬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积极践行佛教的慈悲理念,行菩萨道,拔苦予乐,同耕福田,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卓有成效,获得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誉。在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常辉法师的率领下,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  相似文献   

7.
陈星桥 《法音》2002,(6):10-17
从1983年以来,笔者曾三次参访厦门南普陀寺,虽然久闻该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办得生气勃勃,但来去匆匆,未能专门拜访。今年四月末,笔者再一次来到这里,并有幸拜会了南普陀寺方丈、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还与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以及正兴法师、普陀法师进行了座谈,不禁为他们慈悲为怀、热心慈善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了解到不少基金会的运作情况和成功经验。慈善事业是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寺院经济条件的改善,慈善救济将成为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南普陀寺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本着“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品牌,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郑筱筠: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慈善事业中的常青藤,慈善是中国宗教的理念,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理念的外显化和社会化,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会象征符号。佛教慈善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历朝各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开设义庄、造船义渡、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近年来,大陆佛教界相继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慈善形式,而港台地区的台湾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等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佛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  相似文献   

10.
能超 《中国宗教》2018,(9):37-39
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江苏省各级佛教协会和全省佛教寺院借此良机,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佛教慈善工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如经常性依托各类佛教网站、公众号以及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载体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慈善思想与理念、慈善活动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体系儒家与道家"仁者爱人、救人危急"的积德观念,印度文明体系中佛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慈悲情怀,西方文明体系中基督教"博爱济世、公平正义"的慈爱思想,伊斯兰文明体系"敬主爱人、尊圣行善"的仁爱理念等,虽表述不同但义理基本相近,都讲求的是具有人类普世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人道理念、道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4,(12)
本刊讯四川省佛教慈善功德会本着佛教慈悲济世、乐善好施的精神,捐款救助困难学生。今年9月5日,由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佛教慈善功德会秘书长大恩法师,率领包括二十余位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佛教界人举,前往乐至县,为困难学生送学费,受到该县县长彭智勇、县人大主任谭朝敏等党政领导嫁接见和欢迎。’6日清晨,大恩法师和乐至报国寺住持昌臻法师及一些佛教居士,会同县乡党政领导,分八个点下乡,将救助金直接发到学生手中。有关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均参加了发放大会。共计发放救助金63260元(其中乐至县募集名27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梳理上海中国济生会的社会慈善事业和济公扶乩信仰活动,以及主流佛教界批判扶乩和对济生会的接纳,认为近代绅商居士信仰扶乩化与佛教自身现代化的张力在人间化的慈善功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绅商居士逐渐独立于僧团,以佛教慈悲理念开展人间救助和教化,势必要融摄传统民间信仰,树立自己的宗教权威,进而网罗更多慈善资源;主流僧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竭力摆脱"迷信"标签、与民间信仰划清界限的同时,又必须依赖这些绅商居士力行善举来塑造佛教关怀人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李海波 《法音》2009,(8):20-25
虽然中国古来便有慈善观念和慈善事业,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慈善意识近几年来才在公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慈善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并逐步迈上正规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的各种慈善活动中,佛教界每每有着不容忽视的突出贡献,佛教的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增强"两岸四地"佛教信徒的爱国情谊,以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回报社会,弘扬湖湘文化,构建和谐湖南,为富民强省多作功德,2011年8月26—31日,湖南省佛教协会隆重举办"佛慈祖德茶道祈福——和  相似文献   

17.
见闻 《法音》2008,(4):63-64
由北京龙泉寺发起成立的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于3月27日至4月1日前往安徽绩溪和太湖两县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向两地灾民提供大米、衣物、医疗与助学金等援助.总价值超过人民币两百万元。安徽省慈善协会会长肖志远表示:"以往救灾把物资直接给百姓就完事了.常常忽略了慈善理念这一块的工作。看到仁爱基金会有这么多义工参与.慈善做得很到位,很受启发。下一步,政府部门也要招募志愿者来共同参与慈善事业。"此次活动感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2,(10):17-18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是以荐福观音寺70位尼众法师为主体、秉承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建立起来的基金会,期望以公益慈善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始在政府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基金会成立8年来,通过13000多位志愿者的投身参与、3000多万元善款的募集襄助,慈善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有着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佛教寺院、基金会以及慈善组织,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一随着我国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透明度、公信力、号召力日渐增强,制度化、专业化、组织化、  相似文献   

20.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