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效应和句法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俏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3,26(2):289-291
通过对比研究句子语境中句法成分和语义联系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违反对词汇命名会产生抑制作用,而语义违反对词汇命名却没有发现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句法和语义成分影响词汇决定任务,句法违反和语义违反对词汇决定任务均会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句子语境加工中,对内容词语义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句法成分的独立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
郝爽  陈俊  薛路芳 《心理科学》2014,37(2):277-282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听觉词汇的获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在错误率上存在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即早期习得词汇的正确率高于晚期习得词汇;实验2、3分别采用基于字形和语义的词汇判断任务,在反应时上存在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即早期习得词汇的反应快于晚期习得词汇。结果支持任意映射假说的观点:⒈词汇获得年龄效应产生于音、形、义加工的多个方面;⒉映射程度高低是决定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反应时任务只能为听觉词汇加工提供定量数据,而不能提供定性信息,Gating范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以上两种信息,使研究者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听觉词汇加工的即时过程。而且它的适用群体广泛,可被用于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Gating范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期待它被更多的研究者所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研究正序和乱序两种句子语境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启动作用及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成分影响命名任务,句法违反对命名任务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则对命名任务没有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词序影响决定任务,乱序对词汇决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对决定任务地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中义联系启动是短暂的,它的保持和传递需要句法成分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启动词和目标词相关联的分别是首字同音和尾字同音。实验1采用决定任务,未发现语音作用,而实验2采用命名任务,只发现了首字同音作用。与中文单字词和拼音文字相比,中文双字词的语音类似在词汇通达中起有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个词汇识别任务,考察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无关言语效应。实验1采用真假词判断任务,考察有意义言语、无意义言语、白噪音和安静的背景声音对不同具体性的词汇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仅有意义言语干扰了词汇识别,且主要体现在对低具体性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显著增加。实验2采用了语义范畴判断任务,同样发现有意义言语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其他声音条件。结果表明,中文词汇加工过程中存在无关言语效应,且当任务强调语义加工时,干扰主要源于无关言语的语义成分,支持了语义干扰假说。  相似文献   

8.
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雷  李利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05,28(6):1288-1293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词义决定任务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一);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二);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的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三)。总的实验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可以不需经由汉语对等词而从英语单词直接获得概念表征,这一结果支持了概念调节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积家  陈穗清  张广岩  戴东红 《心理学报》2012,44(11):1421-1433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聋大学生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汉字命名任务和图片命名任务, 被试使用手语命名, 发现在图片命名中存在着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在汉字命名中未出现此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汉字词语义分类任务和图片语义分类任务, 要求被试做生命物和非生命物的判断, 发现在两个语义分类任务中均出现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整个研究表明, 在控制了语音因素之后, 语义因素在聋生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而支持了语义假设。  相似文献   

10.
李利  莫雷  陈卓铭  王瑞明  伍丽梅 《心理科学》2007,30(6):1282-1286
先前研究表明,双语词汇产生和双语词汇理解过程中存在着抑制机制。本实验以一例前额叶损伤中-英双语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让其完成系统的语言测试任务和认知实验任务,考察了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抑制机制的神经基础。总的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娄昊  李丛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9,51(2):143-153
词汇习得年龄指人们最早理解单词意义时的年龄, 已有研究发现早习得词汇的阅读反应时间短于晚习得词汇, 研究者对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早与晚)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图画命名任务, 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后迅速且准确地说出图画名称。结果发现早习得名词的命名快于晚习得名词, 而早习得动词的命名却慢于晚习得动词; 习得年龄对于名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50~3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名词波幅小于晚习得名词, 而习得年龄对于动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00~6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动词波幅大于晚习得动词。这表明名词产生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 支持了语义假设的观点; 动词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出现在多个加工阶段, 包括了词汇选择、音韵编码和语音编码阶段, 这与动词语义的多重性及其与动作相关的脑区激活有关, 支持了网络可塑性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存在语义抑制和语义促进效应, 可能发生在概念准备和词汇选择或者后词汇水平阶段。本研究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任务, 变化图画与词汇出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运用脑电技术考察口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结果显示, 当SOA为0 ms时表现出语义抑制效应, 语义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344~418 ms); 当SOA为-400 ms时, 语义效应发生在概念准备阶段(0~76 ms)和词汇选择阶段(274~390 ms); 460~594 ms时间窗口内的语义效应可能表明讲话者对语义信息的自我监测。词汇产生中存在语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的权衡, 影响了行为结果中语义效应的方向, 上述发现支持了口语词汇产生的词汇竞争假说。  相似文献   

13.
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个实验考察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词汇习得年龄是影响汉语双字词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早期习得的词汇比晚期习得的词汇更具有加工的优势。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独立地影响汉语双字词的识别过程.它们之间的效应是一种相加的关系。本研究还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俊  林少惠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2):111-122
采用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证实了在双言者的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语义范畴判断及声母监控任务, 在语义层面及语音层面检验了双言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特点。结果表明, 在语义任务上发现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在语音任务上未发现。整个研究表明, 语义在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支持了语义假设。  相似文献   

15.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心理词汇法在品牌人格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词汇法源于早期对特质词的研究,它以人们对特定事物进行评价所用的词汇为研究对象,能够概括出看似纷乱复杂的心理词汇的内在规律。在品牌人格研究中,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品牌人格维度的提取和品牌特质的研究两个方面。心理词汇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词汇进行整理分析,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反应时方法,内隐态度的测量等都被吸收和利用进来;同时,心理词汇法也被应用到品牌人格的其他相关方面,如品牌延伸,品牌定位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探究汉语词汇识别中搭配信息的作用。研究表明:(1)汉语母语者对搭配信息敏感,高频搭配能显著促进词汇识别;(2)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高度相近的词对词汇识别无促进效应;(3)以逆序形式呈现的高频搭配亦能促进词汇识别,但其效应弱于正序。本研究为词汇搭配知识的存储和加工方式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依据:互为搭配关系的词语在词汇层面建立了具有方向性的联结,其联结强度取决于语言使用中的搭配共现频率;而在对搭配信息的前词汇加工过程中没有语义作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语义类标记在中国手语词汇识别和语义提取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手语词汇判断任务, 比较了有、无语义类标记的手语词汇识别。实验2采用语义决定任务, 探讨了语义类标记对手语词语义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 语义类标记影响聋生对手语词的识别和语义提取。聋生识别有语义类标记的手语词显著快于识别无语义类标记的手语词。当语义类标记与手语词的语义一致时, 能够促进聋生对手语词的语义提取; 当语义类标记与手语词的语义不一致, 会干扰聋生对手语词的语义提取。中国手语词语义类标记效应的发现, 丰富了中国手语词词汇认知的理论, 对聋人的语言教学和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视觉词汇加工的动态神经网络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大脑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取向.本研究以视觉词汇加工脑区(VWFA)的神经功能作为切入点,探讨视觉词汇加工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及其形成.研究一考察VWFA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的动态激活,及其与语音、语义脑区所组成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研究二通过跨文化对比以及儿童阅读发展研究,阐明语言经验对视觉词汇加工网络的塑造作用.研究三对比功能网络、静息网络以及白质纤维束联结,探讨视觉词汇加工网络的动态联结及其形成.研究结果有助于建构视觉词汇加工的神经生理模型,为基于脑科学的阅读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奠定理论基础,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使用图片命名任务和TOT(舌尖现象)任务考察方言和外语学习对词汇通达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图片命名任务和TOT任务中,单语者的表现均好于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粤语-普通话-英语三语者,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粤语-普通话-英语三语者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与外语学习一样,方言也会影响个体的词汇通达能力,但方言和外语学习对词汇通达能力的影响依赖于他们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