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2.
他为参禅悟道、建寺安僧、扶病救危、弘法利生而不畏艰难困苦,乐真、乐禅、乐善,以悲心大愿感染着身边的人。在湖北省阳新县,有这样一位法师,30年来,他为参禅悟道、建寺安僧、扶病救危、弘法利生而不畏艰难困苦,乐真、乐禅、乐善,以悲心大愿感染着身边的人。他,就是湖北省佛  相似文献   

3.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4.
髡残作为清代画僧,其绘画一定会受其禅师兼画家双重身份的影响。实际上,髡残常把参禅悟道的实践体验,融入他的作画当中,更是把绘画作为其禅修的重要方式,将绘画与参禅合而为一。髡残多以渴笔运墨,笔法苍劲,造诣高深。若从哲学的视角考察髡残绘画之画法与禅宗之禅法的关系,发现髡残在坐禅时妙悟了笔墨六法,他以自证自悟的方式,把参禅与绘画、禅功与画功自然地融合。  相似文献   

5.
参禅宜观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六祖慧能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是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祐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小,不舍一法。”如此说来,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参禅  相似文献   

6.
释永信 《法音》2019,(10):50-52
正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乃静虑、思维修之义。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与文化符号,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参禅,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过上佛陀教导的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载体和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基础上,或参禅打坐,或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胡思乱想,你  相似文献   

7.
素描课程是学习西方绘画的基础,更是中专及职业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物体认知和感悟能力的实训课。素描绘画在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检验绘画技能的手段之一。为此,文章在阐述素描教学对中专美术教育的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专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素描教学进行策略分析。深入浅出地探讨,期望美术教育界老师一起为艺术、为培养真才实学的下一代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龙溪《悟说》一文总结了体悟本心的工夫四阶次,以其与《滁阳会语》所述王阳明为学悟道的历程相印证,一方面揭示出阳明学旨、教法与自身悟境进展的一致性,一方面也印证补充了《悟说》内容:"悟前(解悟等)—证悟—保任—彻悟—忘悟"构成一个完整的由凡至圣的工夫阶次,对阳明学体悟本心的工夫历程具有普遍性,其形式则有取于禅宗工夫理论。  相似文献   

9.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绘画技巧提高、创造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养成都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素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美术的发展需要,学校和老师必须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现状进行美术素描课程改革,采取更新颖的教学方法,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夏云 《中国宗教》2012,(5):41-44
他社会事务繁多仍然坚持早晚功课、静坐存想、斋戒等道教修炼的基本功夫,对"处喧见寂"之趣、"出有入无"之机明见洞悉。作为身处闹市红尘、在现代都市里修行悟道的出家人,他何以能练就如此清静功夫?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道教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中国道教学院的执教老师,他对于道教人才培养的看法怎样?  相似文献   

11.
王秀丽 《美与时代》2023,(3):111-113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美术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而静物素描教学是高职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静物素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提高高职美术静物素描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各大院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学习美术绘画之前应该先学好素描基础课程,为了能更好地提高美术绘画水平,应当将美术绘画的基础打牢。但是,在初次学习美术绘画专业课程的时候,每个学生的绘画水平有所不同,针对该问题,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素描技能水平成为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以素描基础课程作为美术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这项课程为出发点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美术绘画专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12):50-52
五、勉报恩利生(一)诫宗教勿滥在宗:专阐宗风,犹须教印在教:力修观行,勿滥宗旨【论文】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讲记】《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或参禅,或念佛,或修止观,皆无非是方便法门。正是由于多种不一样的法门,各有自己的特点,或可说为法则和要求,凡修学之人,遵照自己所修持的法门法则要求去修学,可以正确地、稳当地达到目的,方能所有成就。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肯遵循自己所修法门的法则要求,任意东拉西扯,张冠李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不伦不类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14.
所谓禅师的悟道因缘,在这里是指促使一位久经修行的禅师开悟的那一种增上缘。禅门的修学,有时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悟,而最终却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便一下子叩启了禅师的智慧之门,使他们洞察了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这在得道的禅者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过这样一种修学体验。因此,我们研究禅者的悟道因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禅悟作一些了解,或许对禅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综括禅师们的悟道因缘,略作分类,稍加评述,略陈如下。一、于言下即得在丛林中,颇有一些上根利器,他们因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经名师一指点,当下便彻了心疑,洞见玄奥。以…  相似文献   

15.
心皓 《法音》2006,(8):12-15
中国丛林寺院有“冬参夏学”的传统,意思是冬季参禅,夏季则讲习经论,这并非仅指禅宗寺院而言。有的禅寺甚至从不讲经,原因是与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冲突。禅宗强调见性悟道,不大主张看经习论,因此“夏学”的传统大部分保留在讲寺或教寺。  相似文献   

16.
王猛 《美与时代》2015,(3):23-24
多数美术理论家认为,近代西方素描以古典主义为主流,它以再现物象为目的,表现了"理想"、"唯美"、"和谐"的审美精神。其实,这一时期的部分素描也存在着明显的设计思维倾向,并且体现了实用性、创造性、变异性的艺术特征。这体现在其题材内容、审美倾向、及其与应用科学的联系诸方面。近代西方素描的设计思维,为当代素描教学与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个小男孩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在班里,他的学分修得最少,但平均成绩仍无法维持在及格线。家长和老师为这个问题学生想了不少办法,效果却不明显。后来,他的母亲请一位心理学家帮忙。心理学家告诉她,她的孩子学科修少了,应该多修几门课,至少应该和其他学生修同样多的课程。母亲将信将疑,孩子比别人学得少都学不好,增加课程岂不是"雪上加霜"?在心理学家的一再要求下,母亲及其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  相似文献   

18.
正"小朋友,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呀?""修马桶的!"提问的幼儿园老师完全没料到上公开课时会听到这么个奇葩的答案,一时接不上话,微笑在脸上僵硬、凝固。而那出声的小女孩完全没意识到气氛的尴尬,还当是老师没听清,便重复道:"我爸爸是修马桶的!"——那个一出言便叫人哭笑不得的小女孩就是我。我会这么说,只因家里马桶坏了,而爸爸修好了它。若非妈妈及时地告诫我不能这么说,我指不定哪天就说"爸爸是修电灯  相似文献   

19.
正徐悲鸿美术大师徐悲鸿家挂着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作为一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特别强调以科学的求真精神寓于美术教育。成语"一意孤行"是贬词褒用,就是说他极力提倡用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手法来复兴中国画,反对表现主义,并将素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六朝以降,道教理论家在阐释早期道家经典时发现,道家的思维方式原本就是类似于“悟”的,这种悟的思维方式是达到生命长久的最好路径。本文通过若干道教主要人物和经典,对道教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悟”有两个基本形式:一、对象之悟。悟道得道,都以对象的独立自存为前提,把对象变成自我。悟是一种生命智慧,它既不是知,又包含了知;既是体验的,又是知识的。二、道机之悟。有两个方面:一是天机,也即阴阳动静之机。二是人机,人机也即有的机缘、心机。人机与天机有着同一性,对生命之机的了悟,也就是对天机的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