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号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传统,我们认为,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今天,在完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在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中国的穆斯林,《古兰》“圣训”永遵循。敬畏真主,认主独一;学习穆圣,身体力行;恪守“五功”,坚定“六信”;戒恶扬善,济世悯人。我们追求,今生的幸福,我们不忘,后世的永恒。中国的穆斯林,要发扬伊斯兰教真精神。我们是中国的穆斯林,“爱国爱教”牢记心。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独立自主,振兴教门;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团结稳定,利国利民。我们继承,祖辈的传统,我们发扬,民族的精神。中国的穆斯林,要高举爱国旗帜向前进。我们是中国的穆斯林(歌词)@马子美  相似文献   

6.
姓氏,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拥有的独特符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姓氏图腾是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中华姓氏文明的焦点价值乃是民族的凝聚、协作、和谐、融洽。将姓氏文化与现代化品牌文化相结合,挖掘我国的姓氏文化的内涵,不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激发大家对民族的科学、政治、经济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笔者现就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9.
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孝》辑选了从远古到宋代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故事。作为传播儒家孝文化的启蒙读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所传递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韩瑜 《美与时代》2014,(4):87-87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贾平凹书画作品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探寻其作品中潜藏的心理内容,进而触摸到艺术家深层的心理内涵,而且也使我们能够对自身所从事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开拓新的视觉样式奠定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继承,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戚继光的思想中,武德具有成就将帅、引领人生、辉煌职业等重要价值,爱民保民、练胆习艺、爱卒善俘、严明赏罚从不同的视角彰显了武德体系的灵魂、手段、要求、保障。戚继光武德思想对林则徐等清军官兵、对孙中山等民族资产阶级的武德思想都有重要影响,对新形势下我军道德建设和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这是关系到能否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自身的客观延续性和人(一定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由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旨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江泽民同志为这本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李岚清同志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相似文献   

15.
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美德融入到现实社会中,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族精神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 ,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应当区分客观形态的民族精神与作为弘扬和培育对象的民族精神。前者是中性的 ,既包含积极因素 ,也有历史的局限 ;后者则是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文章根据对民族精神积极内涵的科学概括 ,分析了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并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处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斗争和井喷式的救援活动,在地震废墟上奏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强音,让世界为之动容。这次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民族品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道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感动和感悟。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瑛研究员,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天津社科院温克勤研究员撰写这组特稿,将这些感动和感悟记录下来。灾难面前、危机时刻表现出的抗震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自强与自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强与自制禾乃林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美德。自强这个词人们都很熟悉,一般地说来,所谓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从事思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影响;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人格美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精神,并将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传承典雅含蓄的审美趣味,以及崇尚自然美的理念,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