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个古老而又有争论曲问题。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了促进研究和讨论的深入,本刊今年已发表了数篇文章,这一期又开辟了“认识阶段问题讨论”专栏,欢迎大家积极参加争鸣。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是高度抽象的科学思想系统,但又深刻地反映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动的现实。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领域不断扩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少学科如心理学、脑科学等为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材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数学方法等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手段;一些自然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提出了引人思考的新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时,应该从更多的方面、更新的角度进行阐发,以利于把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书籍,都认为古希腊埃利亚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文化革命前和近来开展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不少文章对这个命题追根溯源到巴门尼德那里,断定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时就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些书籍和文章在肯定巴门尼德的命题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3.
荀子对于美、善及其关系的看法,充分体现在他的“美善同一”观里。尽管荀子的美学思想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他的“美善同一”观的真理颗粒,并不因为历史长河的奔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 荀子的“美善同一”在关于社会美即人的美的看法中直接地、集中地表达出来。对于人的美,荀子曾经做过探索。在《非相》篇中,他批判了先秦时代那种相人之术的迷信活动,明确地把决定人的美丑善恶的“心术”看作比人的容貌、体态更重要。 他说:“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 相似文献
4.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对形式逻辑知识了解不够.在进行逻辑知识教学时,他们十分需要有关的参考资料。这就要求教学参考资料的撰写者必须以准确严密为第一要义,力避知识性的错误。但有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在讲“概念”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一书中概念部分有这样的论述:概念之间有相容并列关系和不相容并列关系。不相容并列关系略写,单说相容并列关系。见图: 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中,即划分法的三条规则其中一条:子项不相容(子项之间为不相容并列关系),否则犯子项相容错 相似文献
6.
7.
为了备战和作战,无论平时或战时,各国都要构筑工事。一些军事院校,要讲授《工事设计》课。因此,讲授“工事分类”便必不可少。所谓“工事”,就是为抵御敌人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而构筑的建筑物。把“工事”划分为“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两类,是大家公认的一种划分。但按何种标准去划分两类工事,人们的提法则有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 相似文献
8.
要确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首先就得给“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作一明确的界定。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不同的用法中,数柯尔施、梅劳—庞蒂的用法最优。他们的概念一方面既包含着“地域性”的涵义,又不以“地域性”为唯一标志,另一方面突出了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观察问题,他们给“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所作的规定,确能反映其本质。所以,我主要依据他们的概念,来考察一下一些理论家究竟是否应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10.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法与逻辑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语法的专家有时考虑逻辑太少,有的语法著作存在不少逻辑缺陷。编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汉语知识》就有这样的情况。下面着重就划分方面的问题试作商榷。一、“中心浯”能跟主语、谓语、宾语并列吗? 课本从开始讲实词就提到“中心语”,同定语并列(第二册第257页)。讲句子成分时,又说“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第三册第301页)。且不谈“中心语”属于不属于基本成分,单说“中心语”能同什么并列,不能同什么并列。一个属概念包含若干种概念,各个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属概念;属种关系不同的概念不能相加,也 相似文献
11.
12.
13.
传统形式逻辑教材在分析判断与语句间的关系时,都要提到“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多数教材还举出了例子来证明。不过笔者认为这些例句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能证明论题,它们并不是表达了同一判断。下面列出几组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在1901年明确拒斥"纯粹自我"概念,而在1913年却又重谈之。现象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胡塞尔明确区分了意识流的"统一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按照前一个原则,无论是在1901年还是在1913年以后,胡塞尔都将拒绝该概念。因为藉由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已经表明,意识流的"统一性"是由意识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本身,即由纵意向性来保证的。然而,随着其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以及注意意识现象学的研究之展开,胡塞尔重新对"纯粹自我"予以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但这时的"纯粹自我"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意识的同一化原则",即一种"与格的我"。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1901年所拒斥的"纯粹自我"与1913年所迎回的"纯粹自我"并非同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战线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曾展开过争论,后来由于陈伯达、关锋和那个“理论权威”作祟,把它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和政治迫害。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问题的讨论才正常地开展起来,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发表了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下仅就近一年来哲学界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19.
“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哲学中,“是”(Sein,being)与“真”(Wahrheit,truth)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自巴门尼德以来,历代哲学家,特别是大哲学家,包括亚里土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我们对“Sein”和“being”的翻译多种多样,主要有“存在”、“在”、“有”、“是”,等等,其中尤其绝对以“存在”和“在”为多。我认为,以“存在”(“在”和“存在”区别不大)来翻译和理解“Sein”和“being”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十分严重,因为它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对西方人所探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