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妙悟与直觉     
严羽诗学思想中的"妙悟"概念和克罗齐美学思想中的"直觉"概念在强调审美的主体性、直觉感悟、排斥理性等方面十分的相近.从美学层面上说"妙悟"与"直觉"这两个范畴都强调了艺术的感性、排斥理性,它们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们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意境。严羽的意境思想是对唐代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意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强调。"气象""入神""妙悟"则是理解他意境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4.
别材、别趣与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诗学观点。严羽力图用别材、别趣来说明诗歌所特有的审美性质,把别材、别趣看作是诗的生命。妙悟则对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进行了规定,与禅宗的顿悟息息相关。这些诗学理论站在一个较为纯粹的诗学立场,追寻着冲淡空灵、神韵悠然的诗学理想,寻求着纯粹的诗所特有的审美韵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关于宗白华美学的界定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建筑在禅宗顿悟思想和中国艺术妙悟理论基石之上的宗白华美学,是以"生命情调"为本体,以"心灵妙悟"为体验方式,以"妙悟境界"为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即"妙悟美学".  相似文献   

6.
"以禅喻诗"合法性不在于诗和禅之"妙悟"的差异,而在于这种差异是否会割裂命题本身的自足性。严羽"妙悟说"将民族的审美共性和个体的艺术自觉巧妙结合,该理论具有思维的合法性、过程合法性和境界的合法性,但由于他忽略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和理论的逻辑阐明,也导致理论本身存在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佛教禅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艺术有强烈的影响。禅艺合流作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事实,其内在理论基础正是“妙悟”。它使中国艺术最终出现“诗书画禅”一体化的美学格局,呈现出一派幽深清远、平和冲淡的空灵诗境。作为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理的直觉领悟,从美学上看“妙悟”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意义追求、非逻辑性、瞬间性和非文字性四重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诗经>始我国古代文学中"风雅兴寄"的美学精神便一脉传承.<毛诗序>释"风雅"曰:"风者,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将一风雅"并举提出"圣文之雅丽",强调作品意蕴的雅正.他释<诗经>"六义"时说,"风清而不杂""文丽而不淫"认为"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这些都为古代艺术的风雅传统定下了基调并为后世的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栾贻信 《管子学刊》2006,(1):100-104
本文主要从我们提出的审美双重主体,即以情感为特质的表现主体和以理性为特质的内观主体互动共生的理论视角,论述了我国古代以“吟咏情性”和“以意为主”的诗学所具有的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的美学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本体论思想;特别通过对“以意为主”的诗的三层意蕴的分析,进一步透视出我国古代诗学本体论思想独具一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的安顿,侧重于个体的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在孔子的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其所谓的"成于乐",既体现为道德情感的"实有诸己",又呈现为一成己、成物生生转化的"自由的自我"的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的逐层升进。  相似文献   

11.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富国》《荣辱》可能为荀子居赵时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论思想,其特点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说,将情感欲望与材性知能都称为性。一方面认为顺从情性或情感欲望会导致争夺、混乱,因而蕴含有情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知性可以作出抉择判断,制作礼义,"知者为之分",实际是将知性看作善的来源。这为后来《正名》《性恶》篇中的性-伪说做了理论准备。后荀子通过对性的两重定义,将性主要限定为情性,同时又提出伪的概念,以概括能知和所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期思想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医学实在是一条"九尾狐",视角不同,姿态各异.道理其实很简单,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东西",就像相声中抖"包袱","人"是"东西"(物质性,由蛋白质、脂肪、水等物质构成),人又不是"东西"(超物质性,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情感),于是,研究人的医学就必然陷入"多元"的认知"徘徊"之中,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那样"纯粹",一条"栈道"往上爬,没有"岔道".学理谱系也很单纯,没有"旁枝".  相似文献   

13.
姜守明 《学海》2008,(3):206-208
战后以来,国际关系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美关系史研究更是学者们的兴趣所在.在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问题上,中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诸如"友好论"、"敌对论"、"钟摆论"等,都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其实中美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双边关系,因而无法用"友好"、"敌对"、"钟摆"等词汇加以概括.可以说,20世纪的中美关系起步艰难而过程曲折,两国走向友好交往的历程极其艰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冷战年代美国所采取的对华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自娱"和"怡悦情性",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娱乐功能中的"自娱"与"娱人"两方面可以分析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共通之处。当创作书画作品的目的不再功利,而是"聊以自娱"时,创作者便能够"自得其趣",放松心情;当观者领悟到书画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就可以达到"悦情"的状态,身心愉悦。创作者和欣赏者以恰当的态度以及方式对待书画,方可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主情论的思潮,声势颇为浩大,余波延及明末清初。推究其理论根源,盖出于哲学情性论的嬗变。考察中国古代文论的漫长历程,可以发现每一次文学思想的重大演化,莫不由于哲学新变的牵动,而文学领域的新思潮,又汇入哲学的洪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双向互动的联系,在明代哲学和文学的情感观上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管子指出人性结构是一个二维结构,包括"心性"和"情性",二者存在辩证互动关系。为促进人性之心性与情性的良性互动,《管子》提出了解决之道。管子关于人性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指导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全面、立体地认识员工并建立正确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芙蓉出水"美感的源头可上溯至先秦儒家的情性说,而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调与高扬。《世说新语》中对人的审美的基本评判标准与"芙蓉出水"的"自然"密不可分,展现出的人物品评标准可以分为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强调人物品藻中将人的审美要求与对自然的认知融合起来,以达到人生艺术化的效果。而艺术人生化则是《世说新语》一书中出现的部分道具怎样外化人之情感,与人生相谐的。  相似文献   

19.
以休谟为代表的近代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沿着"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进路/方法"分化"发展,分别形成基于情感(德性)的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现代情感(表达)主义元伦理学是近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异化"发展形态,它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道德语言的实践本性,其实是对规范伦理学之实践本性的反面论证。以斯洛特为代表的当代关怀主义(德性)伦理学自觉体现了方法论上的"扬弃"精神,使"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方法获得了新的统一。斯洛特通过吸收和改造中国"阴/阳"哲学概念,为解决元伦理学长期以来的"应该/态度/价值"与"是/信念/事实"之间的二元对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当代中西方道德哲学的协同创新研究开拓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看似有些多余,其实并不多余。因为宗教的核心是崇拜,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信仰。既有信仰就必有崇拜的对象,于是那些具有超自然位格的对象被奉为神明,人们将他们供在寺堂庙观里,由此,神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神职人员,如教会的僧侣、祭司,或者是通过阅读经典,参加仪式节日等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的。神在宗教中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是人们追求或效仿并为之献身的超自然的存在,它不可缺少,又无处不在,于是宗教也就往往变成了"以神为本"的事物。这个"以神为本"成为世界古代宗教的表征之一,只是在佛道教当中能够找到某些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