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6,(10):70-71
2006年7月7日,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之际,“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七十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艾思奇《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长周文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王展飞教…  相似文献   

2.
<正>70多年前,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开创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形式。30多年前,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继承了《大众哲学》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回答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困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向前发展。迈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在  相似文献   

3.
<正>《新大众哲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因为这部著作可以说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遥相呼应。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阐释、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持续着。时隔大约80年,时代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正处在实现中  相似文献   

4.
极其可贵的精神——在艾思奇哲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宋平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艾思奇哲学思想研讨会,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30周年,缅怀他对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很有意义。我最早接触艾思奇同志的著作,是60年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当时,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1938年,延安成立马列学院,艾思奇同志在那里讲授哲学。我听过他的课,得益很多,为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1987年,我从国家计委调中…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尝试70多年前,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开创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形式。30多年前,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继承了《大众哲学》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回答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困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向前发展。迈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社会格局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不可避免地带给人们各种困惑和焦虑。解开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特别是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以来,大众哲学和哲学大众化便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哲学"的概念不仅因这本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著作而广为传播,而且已经超越了一本书名的有限含义,逐渐演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话语体系、理论形态和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人们在关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新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收获,出版以来,在理论界和社会层面产生了许多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继艾思奇《大众哲学》、韩树英《通俗哲学》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大众哲学》以全新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时代问题,为马克  相似文献   

8.
<正>75年前,艾思奇的名字随同《大众哲学》一起传遍大江南北,他由此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纪念艾思奇百年诞辰,缅怀艾思奇的哲学贡献,对于中国今后如何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直到1966年逝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在已出版的《艾思奇文集》中,收集了他的主要哲学论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及辩证法问题的。在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仅就这一方面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单位发起的艾思奇学术思想座谈会,于1986年4月7—8日在京举行,有170多人参加。其中,有艾思奇生前的领导,战友,更多的是受过艾思奇教诲的学生。提交会议的论文有40多篇。与会者在发言和论文中,对艾思奇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贞、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不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教学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方面所作的开拓性的工作,更是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颂扬。1934年,24岁的艾思奇所撰写的《大众  相似文献   

11.
<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有效推进其大众化。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在《大众哲学》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大众哲学,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凸显"新大众哲学"的"新"的特征。这里所讲的"新",并不仅仅是指新哲  相似文献   

12.
上海哲学学会为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20周年,在1986年3月21日召开了学术座谈会。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参加了会议。他说:三十年代我曾与艾思奇在上海同住一个房间,他有学问,又有好的人品。他使哲学从书斋里走出来,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给群众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面临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发展时期,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拿到实践中去,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回答今天的现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希望青年担负起这个责任。蔡尚思教授说:《大众哲学》是空前的创造,有述有作。哲学为群众掌握才能起到哲学的作用。知名哲学家胡曲园、陈硅如撰写了题为《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毛泽东、艾思奇在3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规模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使之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为的新阶段。回顾这段历史,一是借此纪念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二是为人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启迪。一、问题的提出1938年4月,艾思奇在《自由中国》创刊号上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并作了详细论证。“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称为新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经历初步翻译介绍(1927年以前)和比较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1934年以前)之后,于30年代中期进入通俗化(即大众化)传播时期。由艾思奇首倡并形成一定声势、产生一定影响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打破了哲学的神秘外壳,使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指南。新哲学大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很有意义。但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由于其整个并  相似文献   

14.
“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罗归国(中共中央党校100091)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济南市委市政府、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65周年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65周年研讨会综述曹立群(南京大学哲学系210093)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哲学学会不久前在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公开发表65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以新发表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显著特征就是通俗化。于光远曾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他进而解释了"通俗"的意思:"通俗者,沟通世俗世界,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沟通群众之谓也。"[1]尽管于光远在这里没有对"群众"进行界定,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编委会、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发起,于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长春召开了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问题;二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三是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现先将其中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18.
《艾思奇文集》第1卷已经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是我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成果。 艾思奇同志是我们党的卓越的哲学家。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写了许多著作,留下丰富的遗产。重读收录在这一卷里的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著作,深深地为他那种致力于使哲学面向群众、面向实际,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服务的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19.
纵观《大众哲学》的末期版本与前期版本,可以明显发现它们在章节结构、论述体系、表达方式、用例选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从这一现实出发,试图通过对该书末期版本和前期版本做出的比较研究,探寻艾思奇作出改动的原因,得出在该历史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并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联合主办,于1988年10月13日至19日在贵阳召开。与会代表170人;提交会议的学术译著和资料共70份。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列宁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些专题讨论,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会议分为三个会场进行讨论。兹分别将各会场讨论的主要问题及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概述于后。第一会场围绕纪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发表一百周年,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