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个难,主要是难在找出多重复句的各个层次,特别是三重以上的复句。关于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一般的教材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整个复句第一个层次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再分别对第一个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还要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一般的复句,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先抓  相似文献   

2.
同一般复句比较,多重复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分句数目在三个点三个以上;第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第二个特点是多重复句的本质特点,因为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复句不一定是多重复句,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一定是多重复句。比较下列句子: (1)智慧在学习中, a才干在实践中,幸福在劳动b c中,快乐在创造中。d (2)中年人的数量比a老年人多得多,中年人一旦b作了人梯,带动的面就广c了。例(1)包含四个分句。例  相似文献   

3.
要准确地判定组成复句的分句,首先应了解组成复句的分句究竟有哪些类型;其次,还应注意不要把不能充当分句的误认为是复句的分句。否则,层次就会增多;第三,该划作分句的,也不要不划,不然,层次就会减少,分析也就  相似文献   

4.
多重复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在多重复句中,“重”即“层”,“层”是指一个结构的直接成分连同它们的语法关系。“层次”的“次”,指层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句子: 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 (初中《语文》第五册《论鲁迅》)对这一复句如何划分层次,几位初中语文教师有不同意见,争论不休。一种意见认为,第一层次存在于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之间。情形如下:  相似文献   

6.
语法学习到了多重复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瞭多重复句的性质,掌握其得当的分析方法,也就不会感到十分困难了。这里淡谈自己教学多重复句的一些体会。先说说什么是多重复句:通俗地说,复句中分句的本身又是复句,这样就使复句的层次多了起来,这就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就是多层复句。也可以说,多重复句就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8.
分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只要讲到复句,就离不开分句。然而,到底什么是分句?迄今语法界对于分句的概念还是不明确的。这样,在复句分析中,就往往自相矛盾,而难以自圆其说。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先来看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著作关于分句的表述是怎样的。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该书举的例子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和“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认为前者有两个分句,后者有四个分句。张静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意见与上述基本相同:“每个单句形式只是整个句子的一个半独立的分句。”该书的例子是:“我们有五百多斤茧子呢,你  相似文献   

9.
句群和多重复句一样,都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都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组合方式也是靠语序或关联词语。但两者是不同级的语法单位,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音停顿和语调形式看多重复句的分句间只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表示,只在句末才有较大的语音停顿;多重复句无论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10.
论有序合取     
承接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者是汉语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语句。它们所表这时尚题是它们的分句所显达的命题的合取。它们也要求它们的分句在排列上有固定的次序。但是,在命题逻辑中,当自取联结员将两个命题联结成一个新的员团的,两个查员题时于篇员题所发挥的作用相同。因此,合取联结同并不完全平行于这些是匐中的联结标记。在王维贤、,卖完烟税陈宗明三位教授合著的《语是遥指目1沦》一书中,他们引进了有序合取从未处理这种情形(请参音该书第286至290页)。革文的目的是想表明,调整员题逻辑的语善以适伍有序合取的引进是可以办到的…  相似文献   

11.
一、对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是指用复句表述的选言判断中的一种,它们的最后一个分句断定了前面分句所表述的选言肢可以同时真。如下面三例: (一)、这份统计表情或者  相似文献   

12.
词切分的韵律学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2,25(4):59-65
本文是关于汉语普通话词切分的一个实验报告。用无意文重复句和合成句作语音材料,探讨音节时长分布、基频曲线、音节强度以及共振峰等韵律学线索在词切分中的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是,在排除语义和音段层面信息的条件下,听者能够根据句子的韵律学特征进行句子结构的判断和词的切分;在对切分有效的韵律学线索中,最重要的是音节的时长分布模式,其次是基频曲线,音节的强度和共振峰变化对切分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旭  王黎  舒华 《心理学报》2003,35(3):291-299
使用被试自定步速逐词阅读的移动窗口技术,考察了视觉呈现的均衡型和偏向型两类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实验要求被试阅读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句子。重复条件下,句子第一个分句中的一个词与第三个分句中的一个词同音异形。同不重复条件(用控制词替换重复条件下第一个分句中的同音异形词)相比,重复条件下,被试对第三个分句中均衡型同音异形词之后的第一个区段阅读时间要长,即出现重复性效应。这种效应在偏向型同音异形词中并未出现。这一结果支持VHMR模型的抑制控制模块假设。简单的抑制假设或衰退假设均无法解释上述结果。此外,上述重复性效应仅出现在阅读速度较快的被试身上。这说明正是对无关信息的高效能的抑制,使得被试表现出较快的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14.
语素的识别     
研究、学习语言的任务之一就是切分语言单位,划界限,比异同。任何语言都是有层次的,既有层次就须切分。切分的目的就是要把语言分解成容易分析的分支系统,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语言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归纳出大小不等的许多模式。这些模式越  相似文献   

15.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复句中,后分句的主语往往可以承前省略,最常见的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阿弟走进屋内,[ ]向四下看了一周”。(《夜》,[ ]表示省略主语)这是后分句主语省略的一般方式,下面谈几种特殊方式。一、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是前一分句的宾语。例如: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2.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 ]却没有出够一半。(《小二黑结婚》) 例1后分句主语承前一分句的宾语(下  相似文献   

17.
连谓式一般语法书上称作“连动式”,但构成连谓式的谓语成分并非都是动词.所以还是以“连谓式”的命名为好。什么叫连谓式呢?要知道连谓式,须先知连谓词组,因为连谓式是由连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式。所谓连谓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合称)或谓词结构连用,中间没有并列、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等关系,也没有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没有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  相似文献   

18.
在火车站,汽车站,你我他常常映入眼帘的一个大标语便是: 严禁夹带危险品上车如何对它进行层次切分呢?在多种多样的切分中,哪一种合理呢?又为什么合理呢?让我们暂且做一次层次切分的游戏吧。  相似文献   

19.
韵律特征对句法结构歧义解歧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丹  郑波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3,26(4):667-671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歧义句的语义理解实验并结合声学参数测量分析研究了韵律特征对不同类型歧义句的解歧作用,同时对韵律特征消解层次切分歧义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韵律对不同类型歧义句解歧效果不一。对层次切分歧义句的深入研究表明,歧义音节的前后停顿时长是消解层次切分歧义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5──8岁儿童对几种偏正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研究用三种方式测试80名5—8岁儿童对因果、条件和让步三种复句的理解。结果表明,他们对这三种复句的理解逐年提高,6岁和7岁之间的变化尤为明显。6岁儿童基本能理解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7岁儿童基本能理解让步复句。他们在三种作业中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水平,判断句子正误的成绩差于完成句子和指认代词所指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