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首先祝贺《逻辑与语言学习》改版。今有一个问题向你们请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省略的名词用一个‘等’字来表示,《新华字典》也解释说,‘等’字表示列举未完。可是现在人们在作文时却常在列举已完的情况下用‘等’字,如一则广告说,该厂产品‘行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这  相似文献   

2.
翻阅资料,读到一位知名大学博士的文章。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表明人对科学的迷信。这里引用原文:“比如一个人炼(应为‘练’字——笔者注)什么功,相信自己可以飞,于是摔成了肉饼。这是(应为‘时’字)我们会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所以遭到了科学规律——在这里是落体规律——的惩罚。但是,科学靠什么实施这种惩罚呢?如果跳下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玻璃杯,这只玻璃杯摔成了碎渣是否也是遭到了落体规律的惩罚呢?另外,科学为什么要对人实行惩罚,从这个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不相信’。如果以‘不信’为理由实行惩罚,又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这个拟人法中,规律(科学)实际上被拟成了具有人格的神。这就是唯科学语境中的科学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人是以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见2001年2月9日《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却去参加考试,试卷到手,他一字也答不上来,焦急中,他连忙在试卷上写上:‘我是当朝忠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等字样,无奈又不会写那个‘戚’字,竟写成了‘我是李忠堂人人的亲妻’! 主考官阅卷后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笑活连篇·中国笑话》)  相似文献   

4.
先将一段奇文一字不改照抄在下面:原小标题:“三.‘太空文明’试验之谜““李卫东博士根据西方近年来较为流行‘上帝是个宇航员’。‘人是外星人后裔’这一观点,结合《圣经》、世界各民族有关神造人的神话及现代人们运用遗传基因复制生物技术的成功,提出了‘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其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书名是《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在该书里麦克缪雷教授提出了人格主义的本体论,其中主要范畴是‘自我’而不是‘实体’或‘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置于‘我做’而不是‘我思’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认识论。在现在所出版的这本第二辑里,作者解释道,“人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作为‘你和  相似文献   

6.
躲开风口     
2005年台风“麦莎”过后,央视主持人采访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这次抗台风时您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兴趣,抗台风不一定要在风口上。这是什么理念?”习近平说:“我在福建时,有一位副省长是负责抗台风的,他总结了抗台风几字诀,最后一个字是‘跑’。这次是124万人跑。”  相似文献   

7.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8.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9.
百鸟选果     
很久以前,上帝将百鸟召集到面前,对它们说:“为了使你们各具特色,现在摆在你们面前有‘长生’、‘健康’、‘美丽’、‘勇敢’、‘勤劳’、‘孝顺’、‘喜庆’、‘快乐’、‘短小’等果子,你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就吃什么果子,但每人只能吃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去朋友家玩,发现他家的书房里多了一幅字:细水长流,岁月静好。我疑惑地问:"人家挂幅字都写‘宁静致远’或者‘难得糊涂’之类的,表明自己的心志,你写的这几个字怎么讲呢?"朋友一笑,说:"这是我四十岁生日时写的,也是为今后的日子定好的生活基调!"生活基调?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乐曲有基调,绘画有基调,文学作品有基调,说的是主要风格和基本感情。有了基调,作品就不会偏离主题。可  相似文献   

11.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2.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不注意‘其它’和‘其他’这两个词的用法,却是信手写来,用哪个都可以。而事实上这两个词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先得从‘他’和‘它’说起。‘他’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称男性第三人称,‘五四’以前‘他’兼指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二是指另外的、别的,别人、别事、别物都  相似文献   

13.
漫画真谛     
“三个和尚”已经有水吃了。但我的任务还得继续,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故事,为他们编写新传,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不过,这并不容易。倒还不是因为故事难编,我担心的是‘众口难调’。漫画是老少咸宜的,真谛是人人欲求的。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秉性,有高低不同的根器,有强弱不同的理解力。就在本刊1—2期合刊出版发行后,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刊物最好能再通俗一点。’另一种说,‘普及虽需要,但似乎还要有些学术性强的文章。’在‘漫画真谛’这一栏目中,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对待呢?我有点畏难了。然而,三个和尚却帮了我的忙,看看后面的故事,大家心里都会有数。我不多说了,您能看明白么?希望能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4.
周郢 《法音》2023,(5):55-5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相似文献   

15.
《秋水》最后一段写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这段话中,“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句式,它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这里面有个人思考,有发现,也有创造。  相似文献   

16.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谐趣     
正谐趣是一种智慧,有谐趣的人,是一个有魅力、有趣味的人,宋代大诗人苏轼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刘贡父,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一次,苏轼与刘贡父聊天时,苏轼说起一件往事:"我和我弟弟当年在学经义对策、准备考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现在想起来仍回味无穷。"刘贡父就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道:"就是白米饭,就着白盐和白萝卜,也就是‘三白’。"刘贡父  相似文献   

19.
《秋水》最后一段写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这段话中,“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句式,它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这里面有个人思考,有发现,也有创造。  相似文献   

20.
1983年第5期的《中国语文》上刊登了李芳杰同志《“畸零人”?》一文,文章认为“‘畸零人’一词的新造值得商榷。”共实,“畸零人”一词并非新造。《红楼梦》第63回中,妙玉给宝玉下了个帖子,因她下着“槛外人”三字,宝玉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于是,邢岫崓给宝玉出主意,说道:“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