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宗密对洪州宗禅法的概述和评价为依据,通过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一矛盾命题的阐幽发微,揭示了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宗禅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与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对马祖道一“万法心生、立处即真”思想的解读和剖析,重新评估了洪州宗禅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宗密将禅宗撮略要旨、顿悟本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华严宗,同时又将禅宗置于层层升进、圆融会通于高明之境的华严宗判教的审视之下。宗密判禅宗各派为禅三宗,一代佛教为教三种,以禅配教,将禅宗各派纳入了华严判教的考察范围。宗密认为,空宗与性宗具有十个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禅三宗,还是教三种,都有顿有渐,顿、渐既可以就佛的经教言论而论,也可以根据众生的具体修行来说。宗密认定北宗、牛头、洪州等宗为"傍出",而自己承嗣的荷泽宗为禅门正传。他同时继承华严教理和南宗禅法,成为华严教理与禅门宗旨相互融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流派之一。它创始于北朝,但它作为一个有力的佛教宗派出现,应当看作从唐代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后,到北宋初年,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继续流傅,没有断绝。这一派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宋代理学,也曾播及朝鲜和日本。因此,有必要对禅宗哲学思想进行初步考查。本文仅初步探讨禅宗的基本思想,而  相似文献   

4.
释自晖 《法音》2022,(9):41-46
<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中晚唐时期禅门中的大成者,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后禅宗中国化的重要弘扬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还是中国丛林寺院发展的奠基者,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禅,也称为洪州宗,门下弟子遍布天下,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理念和佛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唐宋时期崛起的禅宗美学,曾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举凡诗论、画论、书论,以及诗歌、绘画、戏曲、小说、书法、雕塑等各个艺术创作领域、艺术理论领域和美学领域,几乎无一不受到禅宗美学的冲击、渗透和熔铸。本文拟对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作些简略的分析和勾勒,以便在本质上和形态上进一步阐清禅宗美学的特点。一、摆脱羁绊的精神解放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一个最大胆地举起反叛旗帜的思想流派。禅家这种惊世骇俗的反叛,不仅加速了中国传统佛教的瓦解和崩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和启迪了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化与变迁。众所公认,禅学系列的“六祖”惠能,才是禅宗的真正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6.
马祖道一是洪州宗的开创者,他的禅学教化思想以“非心非佛”为理论基础。教化对象普涉社会各阶层,尤重下层民众。教化手段,灵活多样,效果显著。从而,使禅宗获得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禅宗历史的研究是当代“禅学热”中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几年来,已经公开出版的专门论述禅宗史或禅宗思想史的学术著作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这些著作中除了少部分是以往著作的重编新印和海外著作的翻译翻印之外,大部分是十几年来国内学者的新作。就它们的内容来说,有的论述禅宗的整个历史,如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和杜继文的《中国禅宗通史》等;有的考察某一历史阶段的禅宗,如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魏道儒的《宋代禅宗文化》、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等;有的探讨禅宗的某个人物、流派等个案,如刘泽亮的《黄檗禅哲…  相似文献   

8.
京兆荐福弘辩师承章敬怀晖禅,是洪州宗第二代京禅的代表人物。他与唐宣宗的问答录集中反映了他的洪州禅思想及其特点。他对禅宗的佛心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号,皇帝日应万机亦是佛心。主张顿悟需假渐修,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认为外教诸宗持经、念佛、持咒都是如来最上一乘,禅宗祖师契会心印,亦是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弘辩受长安政治文化的影响,既继承了洪州禅的思想,也发展了洪州宗京禅的思想特点和风格。弘辩在会昌法难之后,诏对称旨,既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洪州宗在京城乃至禅宗在全国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禅学思想更影响到后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0.
“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佛教禅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艺术有强烈的影响。禅艺合流作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事实,其内在理论基础正是“妙悟”。它使中国艺术最终出现“诗书画禅”一体化的美学格局,呈现出一派幽深清远、平和冲淡的空灵诗境。作为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理的直觉领悟,从美学上看“妙悟”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意义追求、非逻辑性、瞬间性和非文字性四重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佛教研究所与四川省什邡市"马祖禅文化研究会"主办,四川省什邡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6日至29日在四川省什邡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师、专家学者八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代表们在会议期间围绕与马祖有关的研究展开了内容广泛而又热烈的讨论,从内容上可分为:马祖生平、传法活动的考证与研究、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及其特色研究、洪州禅系及其思想、论述禅宗公案、马祖禅法与其他禅法的比较、历代禅师对马祖禅法的评判、什邡地区马祖文化资源开发等.  相似文献   

12.
广东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广州华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登岸之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南下开演“南宗禅法”第一站;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慧能弘教演法的驻锡之所,供奉着他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真身……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  相似文献   

13.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考”或“静虑”。由于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即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安静地沉思,在彻底的寂静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思想状态,禅宗即得名于此。又因禅宗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亦称为佛心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作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修身思想与人格培养、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思考、伦理道德观的铸就、喻理论证方法、行为自律的社会价值、处事和交往的行为准则、精进不止的求索精神、独特的教化方式、独具特质的语言观以及其穷究义理的思辨方法等,都对我们有着诸多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传承禅宗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禅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佛教流派和美学流派,虽然以其勇于创新、灵活多变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并没有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多少影响。以禅宗有关语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对树立一切即真理的创新意识,掌握独立思考、不拘一法、举一反三、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全面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推行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慧能禅宗与全真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流派。禅宗的形成是外来佛教大量吸收和融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成果,是佛教彻底中国化的标志,是佛教中影响最大又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而产生于金元时代的全真道则是一支立足于道教而熔铸儒佛思想的新兴道教流派,其兴起标志着中国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交融的完成,标志着道教理性化、哲理化的最终实现,其教理教义代表了后期道教发展的最高成就。以慧能禅和全真道之心性论思想的梳理、比较为契入和要旨,力图深化禅宗尤其是加强道教的心性论思想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韦志林关于禅宗,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对禅宗早期思想的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青年学者洪修平的近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地系统研究禅宗尤其是早期禅宗的一部力著。作者立足于大量的第一手禅宗史料,特别是新发现的敦煌经卷,对禅宗东土五祖、东山法门、禅宗的初创与分化演变、南北禅宗对峙的形成以及江南牛头禅、神秀北宗禅和惠能南宗禅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禅宗的研究,过去往往是就禅宗论禅宗,使得研究不能深入。《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却另辟蹊径,把禅宗放到整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与研究。佛教自传入我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佛教的方术迷信化、儒学化和老庄玄化等三个方面,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存并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各有侧重。作者正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这一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禅宗的理论渊源。最早来华传译禅经的是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他传译的是小乘禅数之学,由于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17.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密宗尤具印度文化特色,两者具有  相似文献   

19.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东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禅宗思维的民族特色,它的全息视角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使禅宗美学成为世界美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禅宗美学使东方美学在"美本质"问题上避免了陷入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泥沼.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还远远没能得到真正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禅宗文化热的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热度也慢慢升起来,至今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禅宗文化中的全息视角的研究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把"全息观"引入禅宗美学研究的更是寥寥.其实中国古代学者在哲学、美学、诗学领域关于"大美"、"圆融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全息学"的萌芽,当然,若与严格意义的"全息美学"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拟把现代"全息学"引入禅宗美学研究,为"全息美学"的构建做些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所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敦史和世界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唐末时禅宗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近代又传入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我国学术界对禅宗作科学的研究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建国以前著名的学者陈垣、胡适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以后又有汤用彤、吕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