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有一个梦想:写一本《佛教文化史》,至少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主旨要写什么呢”朋友问道。“就八个字:美的信仰,信仰的美”。这么回答朋友的话时,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真地进入梦境,一腔神往。您可能要说了:写书就写呗,用得着书还没有写成,就先吹乎出来么?不,朋友啊,我想我没办法不一言及此,就悠悠神往。佛教文化是一条美的信仰的河流,《佛教文化》就是一艘长年镇日航行在河上的兰舟,我就是这条航船上的一个水手.一个导游,一个痴情的追求者啊!您注意到本期中心插页匕赵朴初居上的最新诗作吗?在发稿之前,我曾久久地…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编辑同志:今年偶然看到一位朋友订的《思维与智慧》96/l期,大概翻了翻,没想到不读不知道,一读真奇妙!它竟让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欲罢不能,真是相见恨晚啊!不知不觉已滤过一遍,我发现其中每一篇都有其价值。认真思考,细细咀嚼,居然奥妙无穷!我一直想启迪思路提高思维能力、改变思维结构,以使自己的大脑具备昨决一切问题和出奇制胜的能力,但苦无指导性书历,而个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劳工夫”啊!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可以作为我一生的教科书的杂志,她不仅教/知其然”更深入到车之根本,好象在远离喧嚣的…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你来信提到上海有家出版社要编印《掸学大系》,准备投资上百万元。然后要我帮助钱、帮助书,至放赚钱么,归你们。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都来找我南怀道!我本不想理会,但还是慈悲心肠.叫李省吾他们带一批书给你:有《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版本很好的;还有东初法师主持编辑的《禅学集成》,这套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是从别人手里挖过来的。我还叫台湾的同学传真过来蓝吉富主编的《禅宗全书》目录第一页,这次也带来,供你参考。可是我倒要问一句:即使我把这些书都带来给你们,你们就把它们重新编排一下印出来,这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7,(8)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面对这部即将交付出版的书稿,不禁思绪绵绵。我这一生竟然会与佛教研究结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有种自我惊异的感觉。佛陀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我与佛教研究的因缘起码要从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说起。1960年金秋时节,我怀着欣...  相似文献   

6.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7.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8.
佛教禅宗在江西的弘扬传播,历史悠久,名山甚多。或许是由于历史沿革变迁复杂,资料散佚的原故,对“龚公山”等几处遗迹今址出现不少讹误。近几年,因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考证,现将有关资料缀以成文,以求教于史志界诸同行。龚公山据《五灯会元》记载,为弘扬南岳怀让禅师法绪,释道一“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  相似文献   

9.
见心 《法音》1990,(10)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一语,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  相似文献   

10.
《成实论》是一部小乘佛教的论书。《论》中主要是批评了说一切有部观点。本文从二个方面分析了《成实论》对有部理论的批评。一是破有部的“法体实有”的主张,立自己的“无自体性”思想;二是破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主要破“心数法”,强调“心差别”的思想。《成实论》在理论上一方面接近了大乘般若假名真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心性理论上,继续走小乘的路数。此外,《成实论》还谈到了印度其它宗教和部派佛教的思想,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①为代表的禅宗智慧。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因此称为佛心宗或者心宗。但禅宗有别于一般的印度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比,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辨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不仅如此,禅宗也不…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1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一传入中国后便与山水审美紧密相连。《六祖大师缘起外传》中说慧能“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十三所”。禅门公案中,随处可见用自然的意象表达禅宗的精义。《五灯会元》:“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云”。“如何是灵泉境?师曰:枯椿花烂漫”。“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子规啼断后,花落布阶前。”“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红日照青山”。“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春。”佛教认为宇宙生命的最深处、禅悟禅机的要义正…  相似文献   

14.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15.
王梵志诗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谁不懂!”二、禅师:“三岁孩儿能懂得。三、八十老翁行不得!四、众生痴迷,岂知善恶! 常常是见钱心即喜,五、见死无不愁。六、广贪财色乐,七、时时度日休。八、平生不造福。九、死被恶道收。十、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啊!”十一、白居易听后大悟。主持寄语 本期画的内容是选用《王梵志诗》编的。《王梵志诗》包括自隋末至宋初无名诗人的唱咏。诗文浅显质朴,内容反映佛陀的教义。虽是古时民间作品,今日看来却好似在说当今之人。可见佛…  相似文献   

16.
江苏佛教纵横谈———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法师访谈录编辑:茗老您好!最近《法音》准备出一期“江苏佛教专号”,这次我能代表《法音》杂志社来采访您,深感荣幸。江苏佛教历史悠久,高僧大德辈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17.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8.
我所与日本《中外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9日一10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行。中日双方各5位代表以“21世纪的佛教与佛教研究”为中心议题,发表了10篇论文。参加会议的还有以社长轰照次为首的日本《中外日报社》的朋友,以及来自国内佛教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学僧等近百人。我院副院长李慎明、我所名誉所长任继愈、所长卓新平、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现将本次会议论文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2018,(3):120-120
据《五灯会元》记载:“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相似文献   

20.
菩提一叶     
师问西堂:“汝还解促得虚空么?”堂回:“据得。”师日:“作么生提?”堂以手摄虚空。师日:“汝不解提。”堂却问:“师兄作么生促?”师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声,日:“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师日:“直须恁么提虚空始得。”——《五灯会元》卷三主持寄语禅师之间的参悟,往往像一幕戏剧。两位和尚偏要抓“虚空”,一个空中舞手,一个鼻上动指,热心人看去,真要说一句“莫名其妙”!此情此景,还得冷眼去看。冷静些,眼睛才看得明。“虚空”在何处?不在虚无漂渺处,反在实实在在处,把这一点看清,当下该悟了!在空中求空,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