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历代刊刻大藏经的内在动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刻本大藏经对《高丽藏》的影响,指出功德回向思想在大藏经刊刻中的作用,佛教信仰层面与义理层面的内在张力在大藏经刊刻中的表现,以及汉文大藏经刊刻与流通曾经在东亚汉文佛教圈起到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和平外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后一部刻本大藏经《毗陵藏》直至21世纪初才引起学术界关注。《毗陵藏》的刊印涉及到晚清宣统时期到民国初期,常州以及湖北一带的佛教出家僧众、在家居士、文化人物以及相关刻工问题。《毗陵藏》刊刻有其独特的版式风貌,包括封面目录签、内页千字文编号、书口文字特征、封面和封底的独特版画图式等,也有其独特的纪年方式。民国最重要的刻书家之一陶子麟及其家族参与了《毗陵藏》的刊刻,综此可逐渐建构起对于《毗陵藏》之发起与刊刻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我国曾编印过两部大藏经,即《频伽藏》与《普慧藏》。这两部藏经均为铅印线装。《频伽藏》,全名《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是清末民初上海频伽精舍私版大藏经,由英籍犹太人哈同出资编印,故有人将这部大藏经称为《哈同大藏经》。另一部大藏经就是《普慧藏》。《普慧藏》的编辑出版先由上海《普慧大藏经》刊行会主持,后继者为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工作从1943年开始,至1955年结束,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总计收著作104种,合100册(含《概述·目录》1册)。自问世以来,印本较少,知者亦寡。又因为它是随编随印,所以保存者以零本为…  相似文献   

5.
重印本《满文大藏经》于2002年11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本《满文大藏经》共108函(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535卷,刻版48211块,96422页,约1780万满文字。贝叶夹装,双面朱印,每页长73、宽24.5厘米。当时共印12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存世的《满文大藏经》仅有二部。一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6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2函);另一部存于西藏布达拉宫(107函)。清代满文印刷品中工程最大的是《满文大藏经》,始译刻于乾隆…  相似文献   

6.
《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7.
《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佛经目录是研究佛教文献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同目录之间的记载并不相同。现存最早的完整经录是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但隋唐经录的记载与之相比,却出现了经名、卷数乃至译者姓名等关键信息的不同。以三国时期著名译者支谦的作品为例,来说明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隋唐经录采用了部分目前已经失传的材料,且根据编辑团队自身设定的体例,更动了文献的著录信息。这就意味着,我们藉助经录研究佛教文献时,不仅要参照时代更早的经录,也要了解经录本身特定的体例,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思溪藏》是宋代湖州王永从家族出资镌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思溪藏》继承了《崇宁藏》和《毗卢藏》,又对后来的《天海藏》《碛砂藏》《普宁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又因其为第一部在湖州刊刻的藏经,故又称“湖州藏”,所以《思溪藏》还是湖州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两部早期的佛教目录,是汉文大藏经史写本阶段的酝酿时期。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比较它们对"疑经"、"伪经"、"抄经"、"异出经"、"失译"等目录学术语的不同诠释,从而探寻佛教早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经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期,汉译佛经大量出现并逐渐进入图书典藏和编目领域。由于皇室典藏部门往往把佛经作为一种特藏,历史上各种外典书目中对佛经只有少量登录,迫使佛教徒自行编制专门性专业性极强的各种佛经目录。南北朝时期,各种形式的目录,如分类目录、译者和著者目录、推荐目录等百花齐放。长期以来,佛典目录已发展成为一种极特殊的专门目录,或者说专科目录。那么当前,如何将佛教图书(包括大藏经在内)纳入总的图书编目和典藏之中,以适应统一编目的世界潮流,就成为必须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事情了。 …  相似文献   

12.
我在佛教目录学方面素少研究,发言权本来不多。对于《中华大藏经目录》的看法,认为考证泽本,精审有用,而编订原则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大好谈,谈出来也可能贻笑大方,所以初心不打算提什么意见。由于哲学研究所和朋友们的催促,吕秋逸先生还对我说,春节前不提意见,就算默认。这样,即使十分不成熟,也就非提一点意见不可了。现在就管见所及,提供参考如下:1.我觉得新中国科学院编印《中华大藏经》,不同于旧时代的私家刻经。编订目录,也不应以私家刻经的原则为原则。而吕秋逸先生受科学院委托所编订的《中华大藏经目录》,则是支那内学院一九  相似文献   

13.
两晋时期支敏度所作《经论都录》成书约在西晋竺法护经录之后,东晋道安录之前,实是东晋第一部经录。在《长房录》的基础上参考梁代释僧祐《出三藏记集》、敦煌残卷《众经别录》和其他相关经录,对支敏度所著经录作初步复原,共计19部经75卷。该经录的主要贡献,在于记录了部分汉代译经的确切时间,以及支敏度合《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两经的具体版本。但该经录终因内容、体例和战乱等原因亡佚,最晚约在梁天监十七年(518)宝唱撰经录之后。  相似文献   

14.
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吕澂先生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以下简称《目录》),1981年第二次印刷。 这本《目录》出版后,不少图书馆或个人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这当然是对的,但它的价值远远超出工具书的范围,而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书,是吕澂先生佛学研究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在一个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卷帙浩瀚而义理幽深,这又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复旦大学中年学者陈士强历时八年撰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一部用来指导佛典阅读的实用性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大部)、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子类)、附(附见)五级分类编制。各大部收录的情况是: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  相似文献   

16.
童纬 《佛学研究》2004,(1):86-109
童纬(1917—1994)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以治大藏经目录版本学和傣族佛教为主。20世纪50年代,他所发表的有关介绍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藏经目录和僧阶的文章,开创了我国当代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之先河,有不可磨灭之功。改革开放以后,童纬先生致力于《中华大藏经》目录的整理,对《中华大藏经》的编撰做出了贡献。这里发表的译经目录和译者小史即是当年童纬先生辛勤成果。前人之师不可没,我们今天能取得不少佛学研究的成果,除了依靠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与完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外,还与老一辈佛学家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发表已故的老学者的遗著,让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偏废,是我们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18.
五代宋初,大藏经处于从写本藏经到刊本藏经的过渡期,《开宝藏》的刊刻标志着刊本大藏经的诞生。然而,与刊本藏经同时并起,北宋初期江南地区还写造了一批写本藏经。前人对宋代藏经的研究,多侧重于刻本藏经,这些写本藏经,仅《金粟山藏经》稍有研究。除此之外,《法喜寺藏经》《崇明寺藏经》《海惠院藏经》《景德寺藏经》等宋代写本藏经尚乏专门研究,本文搜辑了目前所知几种宋代写本藏经的零本,希望为大藏经研究提供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佛教源于天竺,宏于西域,盛于中土,布于东亚,为世界最古之宗教。其在西土,则声闻、方广、金刚三乘迭代弘宣,衍为南北二传;迨流入汉土,适当大乘初兴之际,自魏晋以迄宋辽,近千年中,译师大德二百余人,参译硕学数以千计,所出译籍近六千卷,此一人类文化之巨大成果,光华灿烂,影响深远。自宋初创刻大藏经,尔后历朝无不以刊刻大藏经为胜国之大事,以迄元明,官私刻板达十余部,惜屡经丧乱,板佚无存。清雍乾之际,整编重  相似文献   

20.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由宋太祖发愿雕造、至太宗时才完成的官版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宋版大藏经是在官方的主持下于成都雕刻,从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历时12年。因始雕刻于开宝年间,故称《开宝藏》;又因成于蜀地,亦称《蜀藏》。它是我国最早雕刻印刷的一部佛典总集,其成书不论是在佛教史还是印刷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宝藏》成书之后,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入了高丽、日本等国,成为了海内外各种大藏经的祖本,影响极为深远。《开宝藏》早在元代就已散佚,国内今存者,仅有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