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2011,(1):23
2010年南京田野考古大型发掘项目多,社会影响大,学术价值高,出土文物珍贵。经过专家筛选,明代道教领袖刘渊然墓等进入"2010南京十大考古"名单。据介绍,刘渊然墓是2010年12月17日深夜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现的,经过初步勘探证明这座古墓没有被盗痕迹,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2.
广州“先贤古寺”——大北门外清真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坟、大人坟或响坟,坐落在流花桥之桂花岗。相传为唐时来华传教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艾布·宛葛思的茔地。长期以来,先贤古墓作为伊斯兰教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殊不知在墓院内,原来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清真寺,与先贤古墓相辅相成,并早已成为广州著名的清真寺。一、先贤古寺是历史上广州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由先贤古墓院内保存的诸多碑铭看,墓院内早先就已建有礼拜寺,经历代发展,至清初重修时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广府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其根据如下:《重修先贤古墓清真寺碑记》,碑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三…  相似文献   

3.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1957年12月,河南邓州学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该墓为南朝时期遗存,墓室大都用特制的彩色画像砖筑成。这些珍贵的彩色画像砖图案内容丰富,尤以宗教题材居多。如寓意长寿、吉祥的青龙、玄武、白虎、飞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泉州。明何乔远《闽书》载:“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明代《闽书抄)载,三贤名沙谒储、四贤名我高仕,“此两人往泉,自营北郡东郊灵山,后化去,其徒葬之。”于是有了一座闻名遐迩的灵山圣墓,墓室由10根石柱支撑,石柱两头稍小,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  相似文献   

6.
岳涌 《中国道教》2012,(2):42-45
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位于南京市南郊西善桥梅山村的岱山保障性住房项目工地清理出一座明代砖室墓葬,墓葬为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墓,墓室设八边形砖砌棺床、墓壁设铁索等特殊结构异于同时期的明代高等级砖墓。砖室全长3.8米、宽4.1米、  相似文献   

7.
“承负说”缘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以及今存于明清方术书中有关材料,从古代天命观及灵魂观等角度,认为云梦秦简《日书》中的“复”和东汉镇墓文中的“重复”即“承负”。它还保存在明代方术书中.称为“重复”或“重服”。在《论衡》一书中也有踪迹可寻。“承负”说实际上是缘起于秦汉时的一种解谪方术。  相似文献   

8.
1987年5月,桓台县田庄镇旬召村农民在村东北侧的高坡地上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淄博市博物馆闻讯后前往调查清理,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大小不详;墓内出土有铜鼎1,铜觯1,铜铃4,铜戈1,铜觚1计八件器  相似文献   

9.
普哈丁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德祜元  相似文献   

10.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0,(3):98-101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内发现的两座诸侯身份的甲字形大墓,证明陈庄遗址应是都城,不是邑。M18出土的豐簋铭文中的"齐公",应是齐国始封君太公师尚父。太公日名为"甲",可补史籍记载的阙佚。太公之孙豐即太公之孙乙公得。乙公名得字豐,M18应是齐乙公得之墓。陈庄城址应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圆外有方、方外又有圆,层层相套有9层夯土堆积筑成的夯土台基,应是相传太公所筑的营丘,其主要功能是祭天的天坛。  相似文献   

11.
东周时期齐国殉人墓的陪葬墓被置于主墓之中,本文通过对东周时期齐国殉人陪葬墓所进行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战国早、中、晚期齐殉人陪葬墓的嬗变历程。由战国早期到晚期,齐殉人陪葬墓不但平均殉人数量在减少,并且陪葬墓的平均面积,陪葬墓随葬品的质地和数量等皆明显下降,似都反映出殉人陪葬风气在齐国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朋友,这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样才算是朋友呢?古人说:“同门口朋,同志曰友”。“友,亲也”现代人解释朋友是“彼此有交情0人。当然,对朋友这个概念还会有许多别的说法,不过大致就是这样。朋友是亲近的,是彼此有感情交流的,是有相互切磋关系的,是有共同志向的……交朋友不容易,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以利益为重,于是便有损人利己之行为,有防范地人之心思,这样感情淡薄了,关系也就疏而不亲,虽仍可称作共事之伙伴,都很难称之为朋友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要回…  相似文献   

13.
《庄子》教我们如何观察人:"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在此提出四项鉴人之法,供我们分辨出人际间的是非善恶、好坏得失:第一、一生一死,即知交情:有些人特别有人缘,朋友遍四海。但是,热闹风光中,看似情投意合、肝胆相照的朋友,也不见得是真交情。当你经历生死难关,碰到艰困逆境或落拓潦倒时,还能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显通寺西侧的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密檐式墓塔,塔旁古老的坟莹里,安葬着一位三百七十年前的高僧、明代中叶山西杰出的建筑家妙峰和尚。妙峰,姓徐(一说续),名福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于明万历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承袭宋元,推崇程朱,将理学设为官学,确立了理学的学术主导地位。然而官学的功利性使经学研究逐步成为求取名利的手段,从而导致理学缺乏创新,积弊日深。明代心学即是对程朱理学的理论反思,意欲从人之本心良知中体认天理。佛教经历长期的演化发展,至明代已同儒道水乳交融,佛学亦是明代学术不可忽略的重要思想元素。明代易学正是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互对立互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形成,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理路与话语模式。林忠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撰著的《明代易学史》一  相似文献   

16.
寂寞的境界     
许多人都害怕寂寞。一个人百无聊赖,情无所寄,正如俗话说的:寂寞难耐。寂寞真的如此让人不堪忍受吗?其实有时候,人往往是被生活热闹的表象掩盖了肤浅与苍白。往往是朋友越多、生活越热闹的人,独处时的寂寞就愈难熬;而有的人虽蛰居独处,却怡然自得,并无寂寞之感,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我寂默时,我感到充实”,这是全然不同的思想境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私交甚笃的朋友,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够用就好。在他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但并非生活的目标。工作时,兢兢业业,做好份内事;下了班或者节假日,则下下棋、钓钓鱼,或者做点感兴趣的事儿。当身边的人忙着累金积财时,朋友却活得特别轻松。够用就好,这话胜在一个“浅”字。将浅尝即止之心,来对待名利之争,便有了超然物外的洒脱。世事纷繁,有了这灵动之“浅”,便能从名利的泥沼中拔足,还自己一片云淡风轻,也就活得轻松自在了。处世需浅,但做人,则贵在“深”。别看朋友活得洒脱,却是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基督教研究是国际汉学界以及东西交通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蒙元基督教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发现的蒙元时期基督教遗迹主要集中在福建泉州、新疆阿力麻里、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四子王旗。本文作者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新近发现的古代基督徒墓顶石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靠东部的古代基督徒遗迹。从发现地历史、墓顶石形制以及附近松州故址发现的另一方古代基督徒墓碑所载碑铭推断,作者认为墓主人应为元代全宁路弘吉剌部陪臣或下嫁弘吉剌部各位公主的媵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朋友     
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里,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在相遇时相知,进而意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从古至今,传颂着多少关于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阮籍和稽康、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珍惜朋友的人,他的人生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充实。很难设想,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的人,在人世上活着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台湾诗人余光中把朋友分为“四型”:高级而有趣型、高级而无趣型、低级而有趣型、低级而无趣型,这说明朋友是有优劣雅俗之别的。可有的人在社会上交朋友比买个纽扣还随便,…  相似文献   

20.
朱谦之与梁漱溟的半个世纪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谦之先生与家父梁漱溟相识于1920年 ,即朱先生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那一年。而此时先父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他们相识 ,并很快成为颇为相知相得的朋友,既有师生之情 ,又有朋友之谊。在先父1921年10月首次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财政部印刷局印刷)一书的扉页内印有一张先父与当时哲学系三个学生的合影 ,在此合影的“题记”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我同三个顶好的朋友叶、朱谦之、黄庆的照像 ,他们都是北大的学生 ,却四人年纪皆二十几岁 ,差不许多。我们相与并无所谓先生和学生 ,只是朋友 ,而且是小孩子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