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志强 《心理科学》2021,(4):1018-1023
中庸是中国人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主要呈现为两种形态:理想中庸和现实中庸。对理想中庸的理论研究能够夯实现实中庸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庸具有相互融通的三维内涵: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中庸具有德性的本质规定性,显现为三个方面的文化心理特征:执两用中的中庸认知,执中致和的中庸情感,刚柔并济的中庸人格。中庸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礼仪制度是中庸实践的客观根据,籍由观照本心所作出的道德判断是中庸实践的主观根据,择善而固执是中庸实践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毕绪龙 《管子学刊》2006,(4):120-124
“诚”是一个包含“人质”、态度、方法、途径等复杂要素在内的哲学范畴。由诚而明,明明德而达至善,这既是一种学者心法,又是一种内圣道路,还是一种带有本体论性质的思维溯源。由“诚”“入德”即朱熹读解《中庸》的法门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相似文献   

4.
三位一体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明显特征,也是其高明之处,本文以《中庸》之“中”为个案,具体分析了三位一体性的涵义,子思所作《中庸》篇讲“中”是天下之大本,“中”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之大本,在于《中庸》之“中”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即本体即认识即境界的三位一体的命题,即“中”既有本体论意义,又有认识意义,同时还具有修养论意义,本体论意义是基础性,本源性的,认识论意义是过渡性,中介性的,修养论意义则是归宿,终点,是前两者在更高环节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庸>一书引"子曰"处甚多,"道不远人"章[1]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己非"忠恕"所能范围.深入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苏州271名企业员工的行为中庸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员工的行为,总体上是趋向于中庸的;(2)男性员工较女性员工在行为上更倾向于中庸;(3)教育水平高的员工较教育水平低的员工更倾向于中庸;(4)职务水平高的员工较职务水平低的员工更倾向于中庸;(5)企业性质不同、资本来源不同的企业员工,其行为中庸化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8.
九华山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也是全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进行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九华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朝山热潮。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信众们来到这里,他们虔诚地匍匍于地藏菩萨的脚下,在菩萨慈光的摄受下,领悟人生的真谛,调整自己的人生位置,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的宗教现象。为了更好地弘扬地藏文化,让地藏信仰真正深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奇特的宗教现象作一番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光地将《中庸》分为12章,做出了与朱子不同的章段划分.除却承朱子之意,《中庸章段》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其分章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其次,他从分章的角度解读《中庸》各章的章旨,为我们理解《中庸》的义理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使章段的划分与义理的理解相融相成,相互发明,互为基础.再次,他重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为《...  相似文献   

10.
肖安平 《天风》2021,(1):30-31
本文旨在探讨中庸与基督教的关联,尤其是通过它们的对比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合乎理性和德性的思想与基督教圣经观点的交融,以阐明基督教神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庸"最先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和范畴."中",如孔子所言"无过无不及",就是说不偏向极端,要合适,既不过分,也不做得不够;...  相似文献   

11.
《中庸》不仅对儒家本身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同样深广。唐宋以来,佛教与儒道合流成为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在明代佛教发展中体现尤为充分。本文通过分析明末两大高僧德清及智旭对《中庸》思想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明末佛教的影响以及明末佛教会通儒学的方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文化学家黄文山创建文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文化问题,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寻找出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讨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借中西文化之长、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方案,以复兴中华民族.1949年旅美以后,他在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庸"法则做根据,建立以"中庸型文化"为核心的浑融的"会通文化",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出路的最终方案.黄文山的这一"文化出路"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辉 《孔子研究》2008,(5):103-114
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中国经典》是19世纪欧洲汉学的巅峰之作,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鲜少受到质疑。本文以理氏1861年的《中庸》译本为例,揭示理氏译本所代表的传教士东方主义。分析显示,理氏翻译《中庸》,并非要向西方传播儒家之道,而是要将这一中国圣书去经典化。理氏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上坚持本质主义的解读立场,全面颠覆子思的形上学建构,为《中庸》制造出十分负面的形象。他的翻译,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对儒家经典与文化的审判。  相似文献   

14.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所倡之中庸,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折中主义、老好主义和保守主义。实际上,它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充满科学理性的正确思想方法。儒家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提出的贯彻中庸精神的主张和要求,对小至待人处事,协调人际关系,大至治国安邦,实现全社会的和谐,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因事取中、因时求中、权变得中、礼义达中、以节致中,则是掌握运用中庸的基本要领。对于中庸在追求目标至善、手段至当、效果至佳的同时所反映出的局限性,也是今人在借鉴利用时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8.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儒家心性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中庸》的成书问题是《中庸》研究的首要和基础的问题。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中庸》中最重要的范畴——"天命"与"性"、"慎独"、"中和"、"诚"与出土的竹简和帛书所涉及的相关范畴进行比较分析,或可能够揭开《中庸》成书问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9.
In Zhongyong 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cheng 诚 (sincerity) is the “Dao of all Daos”, the “virtue of all virtues”, and thus connects the Dao of humans and that of Heaven. The Dao of humans can reveal th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n two approaches: to contemplate on sincerity and to conduct in sincerity. Meanwhil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s unfolded in everything’s seeking for its own nature and destiny, thus the most fundamental approach for the Dao of humans to reveal th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s for humans to seek for everything’s own nature and destiny.  相似文献   

20.
《现代哲学》2020,(6):155-160
司马光在《中庸广义》中明确指出善性为每人所具有,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这就从先天普遍性的高度保证了人性的平等。后来,他更是在本体宇宙论的高度上对此进行了论证。虽如此,从整体上观之,其人性论为性善恶混论。司马光进一步认为因人性有善有恶,故需"修养",而"守中"与"立诚"是最为重要的修养方法。总之,虽然司马光在对儒家经典(尤其是《中庸》)的解释中建构了一个含本体、心性、工夫的思想体系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如此便能扩大《中庸》在士人中的影响,也可使之地位进一步提升,但因其解释还有不足之处,故未能真正完成新儒学的建构,最终必然被理学家的《中庸》诠释所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