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竞争与交际紧密联系所谓交际,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人是社会的人,都需要衣食足行,需要理解与被理解,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表现和实现自我,因而,人人都需要交际。竞争也需要交际。因为竞争是人与人争胜的社会活动,其主体是人,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3.
论消费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的消费源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在《1 857— 1 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个体发展的“三阶段论” ,它是对人的需要的演进规律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人的需求 ,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 ,人的需要不只是维持自身生理的需要 ,而主要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这意味着人的需要主要不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 ,就其本质来说 ,取决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  相似文献   

4.
赵玲 《学海》2003,1(6):128-130
一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本质上是受人的需要推动的 ,是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需要 ,人自身的规定性 ,渗透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 ,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因而 ,把握消费的合宜性 ,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入手。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① 需要、人的本性是与物质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实践 ,才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从而将人与动物 ,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自知者明     
正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古希腊神庙也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叔本华认为,人有很多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需要,当需要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永远不会满足。他认为当人的某种需要被暂时满足后,会有一时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会转瞬即逝,人便陷入痛苦和  相似文献   

7.
对消费的伦理追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消费作为人再生产自身的方式,不过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式和特定的满足方式。而需要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摄取状态,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对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的关系的分析、及其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考察表明,消费的必要性和适度性应当从人的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状况来确定;而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则应当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人的本性和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体现了相应的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你为何为镜     
张姚 《天风》2004,(9):20-21
人需要认识自己,所以人需要镜子。也许镜子算得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东西让我们认识自然和人,而镜子却能让我们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薛慧:文化的价值指向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世界万物中只有人需要赋予自己的生存以意义;也只有人要赋予其他事物以意义。万事万物有无价值,依据于它们同人的需要的关系。人的创造物的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创造者的需要。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其存在理由就在于由文化功能所提供的价值。从文化成因的历史考察来看,如图腾崇拜、禁忌、巫术等原始文化的产生无一不是指向保障人的需要。而它们以这些形式出现,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在自己的需要与这些文化现象之间虚构了一种不容置疑的联系。再从文化变迁的动因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具有一劳永逸的永恒性,都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变迁。变迁一般由于两个原因促成,一是原有文化的功能不再指向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丧失价值;二是原有文化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要,因而须更新和补充。总之,它始终是围绕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进行的,始终体现着人们对文化与自身需要的关系的认识。从“文化的价值指向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中,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人作为创造文化的主体,对一切形式的实存文化应具有一种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认知、审视、判断、选择和更新的态度、权利、能力。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人类才能永远具有探索向前的  相似文献   

10.
星云 《中国道教》2007,(4):34-36
"世界和谐"是所有人类共同期盼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人际之间需要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一旦失去了  相似文献   

11.
黄海霞 《美与时代》2014,(11):35-35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城市景观设计在满足使用目的的同时,更深入地透视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求。  相似文献   

12.
无私与无畏     
正什么是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给人,不是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也需要的东西给人,也不算真正的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更需要的东西给人,才是无私。无私,才会无畏;无私和无畏,是一对孪生兄弟。什么是无畏?左边是山,右边是海。喜欢爬山的人选择了攀登,善于游泳的人选择了下海,这只能说是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根本算不上无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无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无畏。无畏,是义  相似文献   

13.
哲理小语     
人身需要合群,思想需要独处。人身需要合群"思需要独处#诽谤的舌头杀了三个人:说的人、听的人和被说的人。诽谤的舌头杀了三个人$说的人%听的人和被说的人#命运的建筑师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能每个人自己#想象力是一种让人们冲破限制的推动力。世界上最赔本的买卖可能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蓝天不排斥白云,结果使自己更加壮观。想象力是一种让人们冲破限制的推动力#世界上最赔本的买卖可能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蓝天不排斥白云"果使自己更加壮观#哲理小语@彭长征~~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处境的信徒,对教会有不同的需要,牧者当分别对待和加以细心牧养。 对于身患绝症和濒死病人,以及丧失亲人的信徒,更需要牧者和教会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这类人比任何人更需要教会和牧者。 那么,应该如何关顾末期病人呢?这就需要了解末期病人们心理和需要。人一旦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一般会有五个阶段的心  相似文献   

15.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内蕴着对事物变化的价值评判,新发展观将人置于社会发展价值的核心,但对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缺乏深入追问.劳动实践是人的特殊生存方式,它既要满足人的保存生命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表现生命的需要;保存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表现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人的当代发展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用人的发展的“有用性”取代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同时物化了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建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和审美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7.
在爱中分辨     
甦醒 《天风》2002,(3):37-37
人与人之间需要同情、搀扶、帮助,更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但同时,人的善良之心,是不应该被愚弄和欺骗的。因为人一旦失去或麻木自己的良心和良知,那这个社会就会显得可怕。基督徒、教会甘心乐于助人,但人们的善良是不愿意被人利用的。  相似文献   

18.
当人的物质需要(人生第一需要)得到初步满足,人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加速增长。“精神利益”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社会可能赋予个人相应的精神报酬。如荣誉、奖励等。  相似文献   

19.
所谓目的,就是被主体意识到了的自身需要,是人对价值的自觉追求。人根据需要提出目的。而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对象就是有价值的,价值就是需要的对象化。要实现目的,必须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目的的正确性则是首要条件。要形成正确目的必须靠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计文 《天风》2018,(7):1-1
已经多年没关注高考了,但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被需要"却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在生活中,人们不仅有自身的需要,也时常关注自己是否被他人需要。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需要与被需要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无比愉悦,心满意足;但假如能被人需要,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祝福!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需要,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灵上的。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