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程氏传>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义理对<周易>进解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对于"节"卦,他认为体现出了"尚中"的哲学思想、"节以制度"的政治思想、"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
《周易程氏传》礼法思想的核心是以天理与人性重构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二程继承了先秦以来以礼治国的思想,并把"礼"由有形的天地作为其直观依据提升为把至高至善的"天理"作为"礼"的终极依据,使"礼"具有了终极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同时程颐也非常重视法的作用,但程颐重"刑"重"法",为刑重新定位,重点讲的是刑罚对维护天理五常、伦理礼法所起的作用。在德礼和政刑之间,德礼是政刑之本,而政刑有着平治天下的重要功能,刑罚的使用是为了去恶扬善,有益于道德的张扬。程颐礼法思想的基础是其通过性、理、气关系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对于程颐来说,礼法思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当维护则维护,当损益则损益,随时变易以从道。  相似文献   

3.
在<周易外传>困卦中,船山全面阐述了自己对德福关系的看法,不仅为人的行为取向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解释了这种方向的本体论根据.其中对德福来源、性质与差异的探讨是全面而有体系的,最能体现儒家精神.船山首先提出"德福皆为命"的核心命题,进而阐述了"德可充,福不可充"的因为并提出了"以德致福"的思想,以期重新论证并弘扬儒家以德为本的精神理念.本文的逻辑进路也因此得以建立:先分析"命"之基本内涵而后引申出"命"之结构、分化过程和差异性三个分论题,以此为基础形成对德福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学者多言王弼尽黜象数而专言义理,实则不然。王弼固然严厉批评了汉易的牵强繁琐,但每当他意识到只有运用卦变才能对《周易》经传做出清晰准确的解释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汉易卦变融入到自己的注文当中。尽管少数学者已经指出王弼注贲、涣等卦时有取卦变,但《周易注》中丰富的卦变之例尚未引起关注。这与王弼易学的义理派定位及《周易正义》的疏解有关。当下王弼易学研究的继续推进,应当以破除对《周易正义》的拘执、反思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亲缘为突破口。本文即旨在呈现《周易注》中的卦变内容,还原王弼易学的本来面目,进而再次论证"卦变是理解卦爻辞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周易》之文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文"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福关系问题一直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纵观中国思想史,德福问题的讨论即为德福如何一致的问题,儒家士人对此或多或少有所涉及,王夫之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其继承荀子"天人相分"的自然理性天命观,在实有的气本论立场下,于"以人造命"的天命观基础上,把命二分为德命与福命,通过与知能、阴阳、虚实等概念的类比与互相诠释,明晰了德福相资相因的关系,并通过"德肖于知,福有其能"的命题,对德与福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规定,丰富了"德福一致"命题的内涵。他从"无定命之命"和理气关系的双重角度,为德福不一致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对儒家人文理性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易·无妄》卦意蕴深厚,其卦名含“合理”与“切实”二义。其卦辞既蕴示“无妄”之下事物呈现大为亨通的情势,又着重指明“无妄”之下事物也常有意外之遭遇。前者为“无妄”之常,后者为“无妄”之变。其六爻辞则是对“无妄”之常与变两个方面的具体表征。“无妄”之常易知,“无妄”之变难测,故该卦又特别强调面对“无妄”之灾疾,贞固自守乃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彖传》《象传》则将具体境遇之“无妄”提升至天命或天道的高度,揭示了“无妄”之天命本之于天而为主于物的根本特征,并指出天命的展现与运行是刚健而不可阻挡的,且在天人之间随感而应、上下相通。人置身于天命流行、天道生生的宇宙图景中,应当积极顺应天时以长育万物。天命之“无妄”又与《中庸》之“诚”相通,二者互诠互显。  相似文献   

8.
《周易》虽是占筮之书,但也记载了许多战伐之事,遍涉战争性质、出师名义、攻守情势、战略决策、战术选择、行军纪律、作战地形、军事技能、赏罚奖惩等方面,从而构成研究周代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透过兑卦、比卦,反战、厌战情绪跃然纸上,远离战争、回归和平是《周易》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师》卦是周代的一部兵法总纲。六爻卦辞分别讲述用兵打仗的规律,强调用兵须正,出师有名,点将、择帅也要正,这才是带领兵众克敌制胜之道。《同人》卦则是周代部族战争曲折过程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9.
正唐纪宇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全书共324页,37万字。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该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学研究是对程颐经学观点与解经方法的总结,下篇哲学研究是对《周易程氏传》内蕴哲学思想之阐释。上篇中,作者按研究对象分为三章。第一章《易传序》疏解,顺序疏解了《周易程氏传》卷首  相似文献   

10.
《周易》虽是占筮之书,但也记载了许多战伐之事,遍涉战争性质、出师名义、攻守情势、战略决策、战术选择、行军纪律、作战地形、军事技能、赏罚奖惩等方面,从而构成研究周代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透过兑卦、比卦,反战、厌战情绪跃然纸上,远离战争、回归和平是《周易》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师》卦是周代的一部兵法总纲。六爻卦辞分别讲述用兵打仗的规律,强调用兵须正,出师有名,点将、择帅也要正,这才是带领兵众克敌制胜之道。《同人》卦则是周代部族战争曲折过程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1.
季蒙 《周易研究》2004,(3):58-61
论文通过对<说卦>中纷繁的类现象的讨论,旨在说明周易观象取类思维的规律,从而接通中国学术中类思维的规律,指出类思维是贯穿在古代思想学说中最一般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咸卦《大象传》"君子以虚受人",历代易家多取"山虚泽润"之象来解释,虞翻以否卦卦变来诠释"虚受"也颇具启发性。易学家多以"虚受"为虚心、容物、纳善、感通,但蔡清等学者以"虚受"为受感,强调"择善"。程颐《伊川易传》上承王弼、孔颖达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点在咸卦《大象传》的诠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程传"虚中无我"及程颢《定性书》的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家常以"无我""无心""无意""无私"等关键词来诠释"虚受",流露出一定的"虚""无"玄学化色彩,一些学者甚至把咸之"虚"诠释为天之本体、心之本体。南宋吕祖谦把程传"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理解为"无邪无正,皆能受之",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透过孔子及汉代学者论"以虚受人"可以看出,虚受主要是劝勉高位者不能自满自大,要谦虚谦恭,要像尧舜那样"允恭克让""舍己从人",要"卑躬下志,以来天下之善"。《荀子》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山本高,泽本下,咸卦为山谦卑而泽上,明代吴桂森说"艮山一下,万感皆通矣",可谓深得咸卦"虚受"大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于1981年出版的《二程集》之《周易程氏传》,无论从文本的选择上,还是句读方面,对于程学的研究都可谓有开创之功。此书在2004年再版,但未作任何修订。其实,于200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程氏易传〉导读》一书中梁韦弦先生已经指出《二程集》之《程传》在标点及文字方面的一些遗漏。所以本文旨在系统地对中华书局版的《程传》作一些拾遗补漏的工作,以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点校本《程传》。  相似文献   

14.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15.
《周易程氏传》对“时”这一概念有深入的考察。“随时变易以从道”是天地万物与人事活动的共同法则,它既是对宇宙秩序的描述,又是对价值规范的揭示。在程颐那里,“时”是“理”的具体化,“时”构成了必然的存在秩序和应然的价值准则。与此同时,“时”包含了不同的可能性,为人的自主抉择留下了一定空间。面对“时”,人们应该关注的并非其所规定之“命”,而是如何在其中践行“义”。人的努力虽不能扭转“时”之发展趋向,但可以调节“时”的具体进程,并由此为“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实现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王长红 《孔子研究》2024,(1):108-116+159
《周易》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维范式和思想内容不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发展的形上根据,而且与部分诸子学说的思想架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较《系辞传》和《墨子·节用篇》语言文字、逻辑理路的异同,可见《易传》《墨子》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周易》古经的思想元素与《墨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可见《周易》古经在墨家思想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管窥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蒙》卦的主旨在于讲述《周易》的教育理念,并较为完整地将易学教育模式展示出来。《蒙》卦所指向的教育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学,而是追求本天道以立人道的落实天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占筮的形式为主导,以天理为规则,以谦虚为手段,通过正其位、明其理、重其仪、尊其德来实现最理想的教化,其中既有探究占筮作为一种求知方式在教化之中的运用问题,也有探讨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观念等内容。同时,《蒙》卦还针对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避免教育误入歧途的方法。今天审读《蒙》卦,无疑对我们的当代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19.
吴斌斌 《周易研究》2024,(1):61-70+79
《杂卦》之名已经揭示了其相对于《序卦》会含有更复杂的编卦体例。以往诸家承袭解读《序卦》的思路,单一化地理解《杂卦》的编次规律,这是不正确的。《杂卦》的体例,是以卦体、卦义为元素,次第展示“体义皆对”“体对义不对”“体不对义对”三种类型的组合。唯大过、夬二卦例外,这种“为例不纯”的现象同《序卦》的咸、未济一样,皆是为了表示某种框架、大义。大过训颠,为颠倒之始;次姤,为阴长阳消之初;末夬,为阴尽阳复之几。夬决则纯乾,拨乱反正,以示天道之常、乾坤不息之理。变而能济,济而复全,构成了《杂卦》义理的辩证性。过去学界对于《杂卦》卦次规律性的理解多有不确,根本原因在于对文本的关注不够,大多仅据卦次展开论述,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字部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周易>的解读,诸家各执一辞,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参考古今诸家论著,并对其中"需于沙","自我致寇","出于穴","入于穴"等分岐较多的疑点进行了深入辨析.力图探求<需卦>的微言大义,以兹引起世人对<周易>当中蕴含的伟大人文哲学思想和科学精蕴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