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阴符经》~1成书时代与《列子》~2真伪问题的讨论非常复杂,本文试图从《阴符经》"盗机"思想对《列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来探寻两个充满争议的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阴符经》与《列子》中关于"机"的论述都出现了6次,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对机的看法,《列子》以否定式的表达方式对待机,认为要去除机心分别,要放机;《阴符经》则以肯定式的表达方式对待机,认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盗机。《阴符经》承袭了《列子》的"盗"论、"机"论以及心性思想并将之发展成为独特的"盗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黄帝阴符经考《道藏》收录《黄帝阴符经》共二十二种,其中九种注释序论陈述的是轩辕黄帝得《阴符经》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遵《阴符经》义修身、理国、扫除妖孽、安抚黎民。黄帝为了弘扬道义,务于救人,唯恐后世昧此道,违至理,误入歧径,故简集其要,传示于世。但后来,还有不少学者,议其非者。为了进行研究和探讨该经的来历,现将各家的考据列述于后,以供读者参考。 (一)《阴符经注疏》序: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竟不能晓其义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经籍《周易》于汉代时已东传至朝鲜半岛,并在其"三国"时被确立为国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儒学教育体制和科举"科经取士"制度的促动下,古代朝鲜半岛不仅全面、系统地吸纳了《周易》思想,李氏朝鲜时还形成了活跃的易学研究局面,建构了自身的易学体系,成为域外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周易》思想及易学研究在朝鲜半岛的不断深化,其阴阳说也逐步渗透至天文地理、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最终对朝鲜半岛哲学思想的发展及民族思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易》阴阳观与和合文化之间的关联应该得到系统揭示。《周易》阴阳观由阴阳交易观、阴阳分判观和尊阳抑阴观三部分有机构成,和合文化的特点可概括为同一性、差异性和主导性。《周易》阴阳交易观与"和合文化"强调交流互鉴的内涵相契合,阴阳分判观与"和合文化"尊重差异性的内涵相契合,尊阳抑阴观则与"和合文化"的主导性内涵相契合。植根于《易》学文化基因的和合文化欲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须立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本土特点,而《周易》阴阳观作为中国传统推类逻辑的基本前提之一,对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将是深度的揭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帝阴符经》或《阴符经》是道教传统中一部极为主要的文本。虽然文本作者不详,而且篇幅短小、语义晦涩,但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当作奇书,引发多种注释与解读:内丹修炼抑或兵家谋略。本文以(唐)李荃注释本为主,阐述《阴符经》有关阴阳、生杀、机时、五贼、三盗等所涵盖的道家/道教的本体-宇宙观,并以此论述就有关暴力与战争议题所展示的道教伦理观。笔者认为,《阴符经》在重玄思辨中,强调道教"治身治国"的理念,其暗含的"义战"思想亦带有一定的黄老印记。  相似文献   

6.
《正统道藏》现存有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其内容与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雷同,由此引发了《疏》是李筌著亦或袁淑真著的争议。本文赞同陈进国先生的看法,认为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疏》的作者,并补充三点证据:1.在《道藏》分三章且有三章名称的注解本中,只有李筌、袁淑真注本将第二章题为"富国安人演法章"。2.《黄帝阴符经疏》中明确提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并称他们为"篡逆悖乱之臣"。3.由李《疏》与袁《集解》中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后的两段话比较来看,该段为李筌所著。  相似文献   

7.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著,又称《黄帝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认为它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诗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死灬] ,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的注释本甚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就有39种之多。《阴符经》现存注本,见于《道藏》的有二十余种,见于《藏外道书》的有十余种。下面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中的《阴符发秘》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中国武功苏家英《周易》是中国古文化的精萃,自古被尊称为"群经之首"的古老经典,在武功界被誉为"大道之源"。武功与易理心息相通。易,为不易、交易、简易。易者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初年开始以朱熹的名义行世的《阴符经考异》实际上是一个被逐渐改造成的本子。它的注解文字出于蔡元定之手。其他文字则是黄瑞节从朱熹以及其他学者的著作中汇编成的,而且是作为附录。能够揭开历史真面目的是元代黄瑞节编辑的《朱子成书》。但是,在《朱子成书》以前就出现了朱熹注解《阴符经》的说法。《朱子成书》本也在明代被作为"崆峒道士邹诉注"的名义进入了《正统道藏》,抹杀了蔡元定的著作权。本文描述了《朱子成书》本被改编改名的过程,指出被四库全书收录的《阴符经考异》文本来自吕留良刻印的《朱子遗书》。朱熹撰写《阴符经考异》的说法定型于清初甚至更早。这个著作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段朱熹神话。  相似文献   

12.
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符经》一书自从《唐书·艺文志》著录以来,一向归入道家类的典籍里。宋郑樵《通志略》著录《阴符经》的各种本子共三十九部,明《正统道藏》收集《阴符经》注本及发挥阴符余义的书共计二十二种。可是研究哲学思想史的人们极少注意它。其实,这部书中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有些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如果认为《老子》和《阴符经》两部书都有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念的话,我觉得《老子》书里鲜明的部分是朴素辩证法,《阴符经》里突出的部分是朴素唯物论。《老子》的思想一向被哲学史工作者所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阴符经》这份宝贵的先民文化遗产,我们似乎应该珍视它,研究它,批判地接受它,特别是它的唯物主义光辉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刚与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周易》是构筑在阴阳之上的神秘殿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系辞》)阴阳和刚柔并不是“立卦”和“生爻”的并列关系,而是一对体用关系,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从立足之本上看...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大赋的先驱之作,《七发》的文本结构与内容不仅带有先秦以来招魂礼俗的鲜明印记,而且构思精妙,依据《周易·复卦》体现的阴阳消长的哲学理念和天道至七而复("七日来复")的自然规律结撰全篇。吴客陈说七事为楚太子疗疾的过程,既是借鉴楚地招魂礼俗为楚太子招生魂的过程,也是阴阳二气消长变易"至七而复"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七发》不仅明显承袭了《大招》《招魂》的文本内容,而且也体现了《周易·复卦》所蕴含的"返归故居""返归善道""阳气复生""至七而复"等思想观念。"七发"的实际意蕴,即"阳气一个周期的生发"。  相似文献   

16.
《周易》可以为解读《恒先》提供重要参照。由此本文提出一些解读《恒先》的新见,如首句应读作“恒先无,有朴……”,“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亡思不天”与《周易》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8.
"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思维枢纽在"数",它是《周易》卦爻辞形式化、理性化的内在根据;通过《易传》对《周易》本经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易》"数"摆脱原始思维"象数互渗"的神秘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范式。从内因说,"数"助推了《周易》古经文本的形式化、理性化;从外因说,又离不开《易传》对《周易》"筮数"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周易》数物相生的思维方式实与现代"大数据"原理相通。  相似文献   

20.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施炎平从《易经》的卦象结构到《易传》的理念体系,已明显地体现了思维方式上的系统论特征,《周易》的这种系统论思维,很难说是《易经》卦象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是通过阴阳观念的引进、诠释、阐发而形成的。本文试图证明:正是阴阳观念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