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杨效雷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全书468页,计35万字。该书并经压缩修改后纳入"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更名为《诠释学视野下的易学》,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同年8月出版。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易学研究》和天津市社  相似文献   

3.
接续上篇,本文是对虞翻易学之乾卦《文言传》的集义考辨,文中除虞翻《易》注外,主要辑录张惠言、李道平、纪磊、曾钊、徐昂、李证刚等人对虞氏易的注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特别参考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说,对虞氏易学及清代民国诸家之注解进行了辨析,对虞氏易学整体之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道义配祸福"是宋代著名学者程逈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易学观点。此观点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宋、元、明、清儒家义理学派的认同,清代著名经学家胡渭在《易图明辨》一书中曾称其为"千古格言"。明代著名易学家蔡清在运用此观点阐释《易经》的同时,将其修正为"道义重于祸福"。清代著名学者陈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祸福由于道义"的新论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观点的提出及演进缺乏深入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颇有商榷之处。本文的写作,旨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辨析的同时,通过考察此观点的演进历程,对儒家义理学派在处理卜筮与义理的关系时所持的理念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乾嘉之际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作为著名易学家,焦循不仅以精研《周易》著称,而且以易学的理论,对传统堪舆学进行了认真的考辨和分析,语多精谛。特别是对明清两代广泛流行的堪舆之学,从学理上作了深入的批判,这在清代乾嘉之际的学术界,可谓空谷足音,对我们今天研究焦循的易学思想,其中不乏积极的学术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治礼学和易学为务的清代学者张惠言,受启于郑玄以礼解《易》思想,确立礼象解《易》的治易视阈。这一视阈体现着张氏易学研究上的一定创新。其一,视阈确立本身同其以礼治进路创新清代实学形态的课题分不开;其二,礼象解《易》本身是对义理解《易》所注重的对形上之理进行玄解之治学方法的一种"解放";其三,礼象解《易》本身也是对郑玄易学的创新。总之,经过综合创新的张氏易学以虞翻消息说取代了郑氏爻辰说,以阴阳二气的消息归正实现宇宙社会秩序,并把体现为宇宙秩序的"天地之序"作为礼治的天道基础和治理典范,以这个基础和典范贯通礼学和易学,把易象诠释成礼象,以更好地开显《易》书里的"推象应事"的礼治智慧。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正《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简介黄玉顺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全书共32万字,302页。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12年重大项目"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汇总,本书围绕20世纪现代新儒家哲学建构与《周易》之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其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8.
正王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全书179页,计17.5万字。本书选取朱子学派、古义学派、徂徕学派(古文辞学派)、泊园学派及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调查、分疏的基础上,对江户时代的易学及易学与江户儒学之间的关联、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易学与神道——山崎闇斋的易学研究",通过考察《朱易衍义》《文会笔录》等著作,探讨了山崎闇斋的易学,提  相似文献   

9.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易学家众多,易学著作亦层出不穷,这一时期是易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两汉至南北朝的易学著作绝大部分都散佚了,流传至后世者,唯三国魏王弼《周易注》而已。钩沉索隐,辑佚补缺,是摆在易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急迫任务。在易学文献辑佚方面成就最大者,为清代学者马国翰。他辑录易类佚书数量较大,又多有独创之功,所辑佚文较为完备,考证详明,每书皆有叙录,为易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常光明著,齐鲁书社2014年8月第1版,全书23.7万字,221页。图书派易学兴盛于宋代,并对宋代及之后的历代易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伴随而生的,易图的起源问题、时代问题、真伪问题等也一直纷争不断。有鉴于此,作者二十多年前便有志于易图的研究,陆续写成了一系列论文,最终汇集为此书。本书共分为四章:"《河图》、《洛书》解","《八卦图》解"、"《太极图》解"和"《六十四卦图》解",对图书易学的上述几种  相似文献   

12.
正吴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8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394页。本书是运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也是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对《易经》的全新感悟。作者首次提出"译易学"命题,旨在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国翻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本书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属理论研究。作者探讨了译易学理论问题,将"易"与"译"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与论说。如从"太极""两仪""四象"几个方面探讨了"易"与"译"的相通之处,认为翻译的"太极"就是由"原语"与"目标语"这"两仪"所  相似文献   

13.
<正>刘大钧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共54万字,415页。本书辑录论文25篇,为2013年8月16至1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此次会议延续了历届研讨会"史思并重,多元融合"的学术理念,以"易学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  相似文献   

14.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纳甲筮法讲座》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易学文献《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2000多万字)、续编(30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三十多年来,刘大钧先生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在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称赞刘大钧先生:"其沉潜易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日前,刘大钧先生接受了《孔子研究》杂志彭彦华主编的采访,就易学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正>王新春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480千字,458页。刘大钧先生专门题写墨宝:"修德不堕虚拟,治经肯彰风要"。作者基于文化意识之自觉,从哲学的视域和研究方法出发,着眼于《周易》、易学的哲学史、思想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相关论述。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四: 一、易学与中国哲学及其研究视阈与方法; 二、《周易》经传与易学哲学天人之学的  相似文献   

16.
<正>姜广辉讲演,吴国龙、普庆玲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296页,22万字。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开头语,系作者之易学观。此部分从《易经》之定位、近代研究《易经》之弯路和解读《易经》之方法论三个层次分别推进,陈述了自己的易学观。对于《易经》之定位,他认为《易经》创作之本义虽难知,但其成书时间却非当前学界所说的西周早期,而是西周晚期。接着他论述了历代易学家从象数和义理  相似文献   

17.
陈彦杰  孔帅 《孔子研究》2019,(2):159-160
<正>清代是易学兴盛的时代,也是易学研究的转型期。此一时期,易学诸家林立,历经多次变迁:清初宋易衰落,易学辨伪之风大盛;乾嘉汉易复兴,象数、训诂成为治易的主导方法;道光以后汉易衰微,易学研究再度转型。长久以来,在许多学者的心目中,清代易学主要是对汉易的辑佚与再现,创造性和学理性乏善可陈。因此,学界对清代易学虽有所讨论,但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就专人专书而言,部分易学人物和著作关注度不足,鲜有讨论;易学史著作则多以通论为主,博而不专,缺乏深层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韦弦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全书28万字,348页.本书是在作者自1992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有关易学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入《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二辑)中.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易学考,下编为易学论,书末附有"业师金景芳的易学"一节内容.上编由五章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关涉思想史上一些认识是非问题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20.
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