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宋人朱熹等对河图洛书的称谓和刘牧不同:刘牧称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朱熹等以十数图为河图,九数图为洛书。本文沿用的是朱熹等人的称谓。一、河图是五行数图《汉书·五行志》谈到五行和数的关系时说: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一、二、三、四、五是天地生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为天地成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成数又称“大数”,由生数“合”五而成。如:一合五为六,二合五为七,三合  相似文献   

2.
<河图>的五行成数不能与<周易>四象数混同."六、七、八、九"四数在<周易>与<河图>中的含义并不一致;五行成数实际存在两种说法,先秦文献中使用的土的成数是"五",而不是"十",因而五行数到"九"为止;土有成数"十"最初见于汉代,实际是五行学说在<易>理指导下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江永为清朝杰出的经学家、天文学家、音韵学家。他终生潜心于教学与著述,为探索科学与实学做出了鲜明的表率。在易学上则比较注重对河图、洛书的阐发。江永主张河图、洛书衍生先、后天八卦。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江永运用了"河图中宫五、十"生成万物的思想。他认为河图之四方、八个数字皆由五、十所生成。只要我们让河图横列的乾九、兑四、离三、震八站立起来排列在左边,让河图纵列的巽二、坎七、艮六、坤一排列在右边,即可以得到先天八卦图。接着,把河图五行与八卦五行相对应,在河图五行方位中引入先天八卦五行,则后天八卦图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升降"是荀氏象数易学的核心易例,惠栋、张惠言、牟宗三开出认识荀爽"升降"的三种路径,但学者对"乾降坤升""卦变"等诸问题争议较大、尚待解决。笔者认为,"升降"分"交易升降"与"乾升坤降"两大类。"交易升降",即是在乾坤两卦的对待基础上,阴阳爻或乾坤经卦之间交易互换、位置发生升降,而生成新的卦的变动过程。荀爽对"交易升降"进行了基于尊阳卑阴的价值分判,合于阳尊的交易,予以肯定;不能凸显阳尊之交易,在价值应然上予以否定,而继续"乾升坤降"。"乾升坤降",其核心是在五爻为阴、或阳爻不能得以尊崇时,居二爻或最接近五爻之阳爻,升居五爻,以重新尊崇阳爻之地位,彰显阳爻之德性。由"交易升降",荀爽阐发了其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自然图景;由价值分判与"乾升坤降",荀爽表达了其基于现实关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蔡清对河洛之学用功颇深,就河洛问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独到见解。首先,将河图与太极图结合在一起来看,认为河图所展现的就是太极生阴阳五行的动态过程,赋予河图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流行之内涵。其次,针对河图配八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蔡清以"阴之老少主静而守其常,阳之老少主动而通其变"来解释。认为河图中蕴含着阳动阴静之妙,与天地契合,体现造化之妙用。朱熹、蔡清等人将河图、洛书视为作《易》之源,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体现这两图本质内容的十数图和九数图在先秦即与阴阳、五行、四时以及术数皆有紧密联系。蔡清关于河图、洛书的一系列思想,既是对易学本身的发展,对探讨易学起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也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蔡清关于作《易》之源非止一端的思想,也值得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和"字共有7处,意蕴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将"和"范畴引入到生命、自然、社会层面,展示了一条"和"从何来,又如何至"和"的内在理路. "和"之要义 "冲气以为和" 此为生命之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是万物之宗、生命的根源,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1章).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道创生的,而"和"是万物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一"乃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分化为阴阳二气,道主要通过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呈现"冲动"状态,随之呈现出第三种状态,即"三",为阴阳二气适匀、和合的统一体,这就是"和"的状态,它构成了生命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7.
《启蒙意见》强调图是《易》之成立的关键,认为孔子(《系辞上》)言八卦相荡,邵雍则有加一倍法,二者虽然有别,但都是本于太极。《河图》不是虚五与十为太极,而是具于十、五之中的五十五的总数为太极。太极判而阴阳立,用分造化之用与万物之用。周氏《太极图》被替换为环状流行的天命和人心图,直接以五行乾坤言天命并展示在此之下的生命的繁荣延续。最后对所谓"七占"古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8.
《启蒙意见》强调图是《易》之成立的关键,认为孔子(《系辞上》)言八卦相荡,邵雍则有加一倍法,二者虽然有别,但都是本于太极。《河图》不是虚五与十为太极,而是具于十、五之中的五十五的总数为太极。太极判而阴阳立,用分造化之用与万物之用。周氏《太极图》被替换为环状流行的天命和人心图,直接以五行乾坤言天命并展示在此之下的生命的繁荣延续。最后对所谓"七占"古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9.
二、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心,应时而施的生杀,皆合自然之道的运化之机,并非有意为也,或妄动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互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虚,必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随时应令,故木、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囚的相应季节,得时得理,则长生旺相;失时失理,则肃杀休囚。如木火逢春夏的温暖阳和之气,为适时得利,则生育长养而旺相;相反,金、水则  相似文献   

10.
胡渭对后人以"五行生成数"和"九宫数"为"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辨明了五行、九宫与八卦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之说,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它的五行生成之数说与<周易>中的天地之数说还是相矛盾的,也没和八卦发生任何关系."九宫数"原本与九数图的"河图"(或称"洛书")也毫无关系,也是后人硬把它们扯到一起的.胡渭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他认为五行数、九宫数与八卦、古河图原不相涉的说法,还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之后,图书之学成为象数易学中的一支显学.探索《易》卦的起源与《洪范九畴》的由来,是其兴起的基本原因.就现存文献而言,黑白点的易图首见于刘牧的著作.李觏则是在反思刘牧易图说的基础上推出其视域下的图书之学的.李氏的图书之学指出:河图、洛书是真实存在的;伏羲不仅取河图八方之位和洛书五行之象,还参照了宇宙万物之情状,从而画出了八卦;河图演示的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方位,洛书昭示的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会合,而会合之后有象有形,象、形不可分割.他的这一图书之学识见,对后世图书之学起到了重要的引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秦简《日书》中众多规则和方法的研究,指出在战国时期,不仅已经有了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完整表述,有了五行与四时、五行与四方(五方)、五行与天干地支以及五行与河图十数等的配属,而且五行寄生十二宫和三合理论亦已完成并普遍应用;此外,还出现了阴阳穷绝、阴阳击冲、五行无气等观念;关于五行旺相休囚死的重要观念也已产生。据此,本文认为,五行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基本成熟了;战国是我国五行观念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即成熟时期。在此之后,五行观念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易学大家京房在其八宫易学体系与世应格局中发明飞伏体例,对六十四卦进行创造性解说,揭示爻象或卦象显现与隐伏的两种存在状态,以及特定的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以及爻与卦之间互相对待、变化生成的关系。京房易学飞伏说以卦爻符号的飞伏显隐符示涵摄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其理论来源于古人占候地气的观测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京房易学飞伏说将天道运行彰显为阴阳、五行的气化流行,揭示了人处身其中、生生变化的生存境遇,体现了汉代易学沟通天人之际、深沉浩大的宇宙论品格,成为汉代易学尤其是汉易卦气学说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5.
江永在《河洛精蕴》中通过对以往图书之学的批评与反省,重新界定了图书之数与卦画阴阳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纵横阴阳之数构建了全新的图书易学。他以河图纵横阴阳之数为基础,将河图与先天之学相融合,与洛书之数相匹配,又能够推展出后天八卦,从而打通图书、先天、后天之学,使其可以相互转化。江永试图以此解决过往图书学"图不能与书通""卦不能与数合""欲发明而未昭晰"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经络学说,从其哲学渊源而言,主要有:"参天地",以"十二经水"悟人体之"十二经脉";援"六律",分别十二经脉之阴阳,与脏腑相配,纳入五行体系,而和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深度融合;援"八肱""奇正",创建了"奇经八脉";顺"天时"而参悟经脉循环无端;"副天数"而有365穴;取象于"水",纳入五行体系,而有"五腧穴";"重效验",对经络理论作持续的修正和充实。经络、腧穴调控健病的原理是"气"平,即"大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7.
六朝上清灵宝道经多以五行思想为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五行次第上采取“五行用事”之序,形成回环周行的格局,并以不同于生数成数的数字体系组织设计各种日常具体的行道技术,通过五行与五方、五色的搭配化用五行生克关系造构招灵致真摄魔之类道法。这种配数体系被后世文献称为纳音数或老数,与秦简部分记载相合,或昭示了其古老的渊源,其体现的五行生、壮、老(死)三阶段论与生、成两阶段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易学中的"密衍"思想,主要体现在"<河图>变<洛书>"的过程中,认为<河图>强调五行相生,而<洛书>强调五行相克,二者展示了儒家所推崇的生生之德.由"金火易位"出发,方以智等人深化了对"五行尊火为宗"与"金生水"等命题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全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彝族毕摩文献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精神信仰、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其中,"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内容除贯穿于有关天地万物构成及社会生活的描述中外,还有专门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篇章,并附有"付拖图"和"鲁素图",有学者称为"五生十成图"和"十生五成图",蕴含了数理文化和彝族先民对世界构成的认识,在用于某些择吉及预测语境下有孝道的意味。而且,"付拖图"和"鲁素图"与河图、洛书有同质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易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前人多认为李觏接续了王弼易学凸显人事的一面,重视事功,很少涉及形上问题。事实上,李觏通过对刘牧图书之学的批判与重构,阐述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只是与刘牧借阐释河图、洛书着力凸显宇宙衍生变化背后数的规律性不同,李觏更为看重阴阳二气的交感、消息内涵。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做出全新诠释开显其"气形性命"之旨,贯通天道性命,折射出当时儒家思想重建过程中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