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考述了焦循的旁通、相错、时行三说,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看法:1.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周易》,把《周易》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系统,比之孤立、静止地研究《周易》一卦一爻,更有意义。2.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考据基础之上,不宜武断否定。3.焦循易学构架并非纯象数的研究,而是以象数为载体,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和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4.焦循以“声训”为媒介的两卦或数卦之间的关联是否《周易》本义值得讨论,其“声训”缺乏充分的文献旁证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2.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正义》是清代乾嘉学者焦循晚年的学术名著,自它公开出版以来,深受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则从易学的角度,考察、发掘焦循阐述《孟子》思想的易学内涵,认为孟子崇尚的所谓先王之道,是以易学中的通神变化之道,即“时”的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并藉此对孟子的经权思想作了易学的发挥,指出其具有调适和顺化先王之道的双重特征。焦循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也烙有易学"感而遂通之性'伪印痕,但在论证过程中,焦循却摒弃孟子的性善说,成为告子人性论的维护者。至于重塑孟子的理想人格,焦循终究未能翻出儒家在现世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以道德实践为根本内容来构建理想人格的旧轨。  相似文献   

3.
焦循以文本实测为方法,在吸收汉儒升降卦变基础上,以脱离文本、不能贯通、牵强附会等为据否认了纳甲、爻辰、卦气说,重建了以旁通爻变为核心,内涵时行、相错的象数易学体系。他与同时代的王引之等人一起开启了乾嘉以后从汉学内部反思和检讨汉易的思潮。焦氏以文本为尺度,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注经时所表现出的弊端予以一一评析和驳斥,力图透过反思和检讨象数之学,剥离象数之学的层层迷雾,还原其易学真实意义。这对于深入探讨汉易、推进象数易学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焦循只看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解经中的弊端,未揭示出汉易以象数解《易》之弊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易传》"观象系辞"的误读,即夸大了象在系辞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圣人并非完全以一一对应方式依象作易辞,而是以一一对应方式以象解易辞,这就必将陷入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境地。因而他对于汉易的许多评价仍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而他的象数易学虽不同于汉儒,实质上是用一种象数易学取代另一种象数易学,宏观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汉代易学。  相似文献   

4.
林忠军 《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正>数字卦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数学等多方面内容,是易学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解读出土发现的数字卦及前贤已有的成果,说明易学象数起源及其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乾嘉之际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作为著名易学家,焦循不仅以精研《周易》著称,而且以易学的理论,对传统堪舆学进行了认真的考辨和分析,语多精谛。特别是对明清两代广泛流行的堪舆之学,从学理上作了深入的批判,这在清代乾嘉之际的学术界,可谓空谷足音,对我们今天研究焦循的易学思想,其中不乏积极的学术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7.
8.
论文分”四圣同吉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宋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普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正> 如实了解《周易》卦爻辞思想及其与孔子的关系,是正确认识中国思想源头和孔子思想渊源的前题。《周易》可分为符号(卦画)与文字(卦辞、爻辞)两部分。卦画不是语言概念,人们从来没有用卦画来进行思维,它也不是记录思想的工具,而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卦画的基本符号一、—不具有哲学中阴阳范畴的意义。只是到了战国时期,《周易大传》的作者们才用阴阳范畴解释一、—这一对基本符号,《周易》的卦画结构才第一次得到全面解释。卦爻辞则是周公、召公为了使成王、诸侯及其后嗣子孙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指导史巫将历年存放于“金縢之匮”中的命龟之辞及其他历史文献,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文王、  相似文献   

10.
胡朴安撰,吕绍纲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胡朴安(1878—1947),原名韫玉,字朴安,著名学者、文字训诂学家。该书成稿于1942年,作者自印200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2005年版为“蓬莱阁丛  相似文献   

11.
论《周易》的“人道”观梁韦弦我这里所谓《周易》之“人道”观,即指渊源丁《周易》经文所包含的社会思想、由《易传》明确揭示而形成的中国古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法则的认识。这一“人道”观用《易传》的说法来表述就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以仁与义为维持人类自身正...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13.
当今学术界对程朱易学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言朱熹易学继承程颐的学风而形成.一育程朱二者是敌派。对程朱易学的关系.尽管学术界的看法相距甚远。然而对其问具体的异与同.似乎至今尚缺专论。笔者以为.两贤对《用易》其书性质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治易方法及其体例自然相异。伊川认为《周易》是明道之书。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其解说;朱熹则以《易》为卜筮之书.而以之解说《周易》之本义。但伊川也不曾否定《易》有卜筮之用,朱熹亦未尝言《易》中毫无义理。简言之.两贤易观中宾主相反而已。  相似文献   

14.
晋卦的主题就是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初爻与二爻讲人在处于上升的初始阶段难免会不断地遭遇挫折与失败,以及在遭遇挫折与失败之后个人的处事态度;三爻讲挺过艰难彰显自己能力的第二个阶段以后,由于事业上获得成功而终于赢得众人的信任与拥护;四爻讲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往往容易患得患失从而导致新的挫折;五爻讲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态后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积极开拓取得新的更大成功;上爻讲成功没有终极状态,前进、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前进、上升的路会变得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15.
涣 ,是六十四卦中由上巽下坎组成的一卦。巽为风,坎为水。《象传》说:“风行水上,涣。”这是怎么个意思?是不大好说的。不过从此可以看出,其取“涣”以为卦名,是就卦象来决定的。这意味着,名依象定,而卦辞与爻辞,即筮辞,则是依卦名而编成的了。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就是这样,像这个《涣》卦,其筮辞就不能说是依卦名编成的。且把它的雅辞列出如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元典,备受历代士人尊崇,出现了不同理解视域下的《周易》观和生生不已的易学延展长河。生为南宋一代理学宗师的朱熹,在前人解易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周易》观,为易学的发展注入了理学的新内涵。一、关于《易》的作者与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7.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8.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说明中西方在传统认识上,由于时空选择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科学。西方的传统认识,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中国的认识传统,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因此,前者认识世界着重在“体”,后者则着重在“象”,对“象”层面的认识为“象科学”,主要采用自然整体方法和意象方法.象的实质是“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实物和物理场不同,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带来象科学的复兴,对人类的未来和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沛荣教授著,(台北)万卷楼有限公司2001年4月出版。全书232页。本书共分四章,分别名为“象传义理”、“大象传义理”、“小象传义理”、“彖传、大象传、小象传之比较”。如作者所说“本  相似文献   

20.
“制器尚象”,不是如孔颖达等人理解的“依卦造器”或“观象制器”,而是借助各种发明创造事例(如井、鼎),来揭示“人法自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而从侧面角度表达《易》道的广大和周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