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其庄子定位论的重要内容,船山对庄子与其后学的分疏是通过对《庄子》各篇进行文本辨伪和思想澄清来完成的。在他看来,《庄子》全书只有内篇和杂篇之《寓言》《天下》为庄子所作,内七篇意皆连属、别为一宗,是庄子思想的系统表达,《寓言》《天下》二篇则为其书之"序例";除此九篇,其余皆为他人作品。为廓清庄子与后学的差异,船山以"浑天"为终极视域,参照内篇的思想要旨和文本特点,逐一疏解了纯驳相间的外篇和博引泛记的杂篇,并从中剥离出了为老子作训诂者、黄老、形名、乐死、养生等非庄子思想。他对庄子思想的重构,正是以内篇为基础,通过批评外杂篇中那些偏离庄子之旨的作品,同时表彰那些发明庄子真义的作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4.
郭象在庄学史上最早辨别《庄子》中之伪作,删定《庄子》文本。郭象删定《庄子》的依据在于"庄子之意"。郭象删定《庄子》的诠释学意义在于,郭象的"庄子之意"是指作为作者的庄子之初意,郭象的"庄子之意"与夫剔除不合庄子之意的篇章,删定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其间存有互为前提、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由于《庄子》是包括庄子及其后学学派之作在内的一个文集,《庄子》除了庄子之意,还包括难以确定人数的其他作者之意,且"庄子之意"本是郭象理解和解释《庄子》的结果,如此郭象所认定的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是否可以确定为庄子所作?郭象删除的那些不合庄子之意的部分是否就一定不是庄子所作?这些都是郭象文本所留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陶君 《中国道教》2004,(1):18-2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之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最早指明了庄子学派的思想渊源在于老子。可以说,庄学对于老子思想的继承表现为体系上的继承。庄子学派思想学说体系的核心,即自然无为的理论,便是从老子那里传下来的,即与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有着直接的渊源传承关系。但庄子之学又是独立的,这是因为庄子学派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加工和发展,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与老子思想学说有着某些明显的不同。一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老子是自然学说的创始人。他通过对于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等自然规律以及…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  相似文献   

7.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衍其意",即以解说原文含义的方式推衍文本之外老子诡深的真实思想意图;二是"求其用",即通过曝显由形上之"道"导出的功用之"术"的权谋性,反过来批驳老子之"道"乃至其全部思想的实质。船山对《老子》所作的思想意图诠释与实际功用诠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正学"与"异端"的视域对峙,以及诠释者与诠释对象之间的疏离和紧张,而非船山对《老子》客观、内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因辟"二氏"而殃及庄子,因此,当他不得已而接受庄子之时又必须改铸庄学。在改铸庄学的过程中,船山首先对庄子学术渊源进行检讨,先将其从老子门下除名,复归于"六经"之支裔;再对其师承进行考察,认定他学脉在儒,宗祧孔子,师承子张,是儒门后学。在船山看来,正统儒学的核心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而庄学是通达"内圣外王"之道之一端。船山是粹然儒者,觉浪道盛和方以智则持"三教不二"之说,但他们都认定于庄子出于儒门,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社会,政治和思想体系的构建常常要借助于经典诠释。经典的精微奥义在不断和不同的诠释中延伸、变幻,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和不朽的魅力。对《春秋》的诠释,更是因为构建政治新秩序的功用和需要而被置于政治变革的理论前沿。秦汉君主政治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对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的诠释。公羊学大儒董仲舒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先以"《春秋》当新王"开启了"为汉制法"的制度建设路径,其后又借助对"大一统""天人感应""通三统""五行之义"和"大复仇"的创新性诠释,呼应当下社会,在贵族政治崩溃之后,参与创造性地重建新的君主政治秩序和思想体系。在需要创新的时代,很好地完成了政治和思想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大家 ,道家的主干则是老学与庄学。所谓老学 ,内涵有二 :一是老子本人的思想学说 ;二是历代学者对老子及《老子》书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诠释与推衍。故研究老学 ,不仅要对《老子》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以求准确把握其思想意蕴 ,更要对历代《老子》诠释过程及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作跟踪探索 ,后者似乎是当今哲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鉴于此 ,本文在研究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基础上 ,对唐代老学的理论特点试作分析。对《老子》的诠释始于战国。韩非的《解老》、《喻老》着重诠释了《老子》的治国思想 ,庄子则发…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发表《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及其外化》一文①,提出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的理论,以及顺向诠释、逆向诠释和异向诠释的概念。本文是在该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郭象对庄子之逍遥游的诠释和改造为例,讨论诠释学方法论中的基本课题,尝试以跨越性诠释、融贯性诠释、以及文本的异质性等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从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到郭象之足性之逍遥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一、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或基础,逍遥论是庄子哲学的终点或目标,齐物论和真知论则是庄子哲学的…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晚年在《庄子解》中基于"浑天"的终极视域,提出了"物之自治者,天之道也"的重要论断,其含义是:民众依其天赋自然、差异不齐的本性本能即可自得自正,进而自发形成自安自善的生活秩序。以此为据,船山认为如果统治者罔顾民众天然各异的本心本愿,妄图以统一的名法强拢天下纷纭之物事于一律,或试图凭借一己有限的所知所能实现对社会事务的绝对管控,结果必将是贼民害物而成乱。以"帝王之道,止于无伤"为底线原则,船山进一步反思了专制政治中儒家仁义之道的异化现象和吊诡效应,指出唯有因任民众自在自足之"常然"和社会生活固有的"自然之序",仁义之道在政治实践中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15.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16.
历代学者对"逍遥游"的诠释构成了庄学的重要内容,而宋代庄学中的"逍遥游"诠释最为视角多样观点纷呈,其中有四种观点较为系统且具代表性:一是以"无累"诠释"逍遥游",认为事物受制于造化而拘于阴阳则为有累,唯有超越形器之累方为逍遥;二是引阴阳象数《易》理诠释"逍遥游",或以为超越阴阳之上方为逍遥,或以为顺阴阳之变方为逍遥,或以为合乎阴阳之理而与之同运方为逍遥;三是以"乐"为"逍遥游"义旨,将逍遥诠释为儒家德性自足与道德之乐,以摄道归儒,融合儒道;四是以"化"为"逍遥游"本指,认为化有大小故飞有高下,化有大小故逍遥有优劣,随事而化亦可逍遥。上述思想观点亦表现为逻辑上的渐进深化过程,相较于魏晋不仅多所创见,且整体上已突破向、郭旧说而别具新意,推进了宋代庄学的发展,也为中国庄学增添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有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缀"至",组成了"至+"系列词语,主要包括"至人""至德""至道""至仁""至乐""至礼""至一""至和"等。"至+"词语的词根,有的来自儒家的哲学范畴,有的来自道家的哲学概念,还有《庄子》的自我发明与创造。"至+"词语在批判词根字意的基础上被重新定义,是《庄子》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学术观点基础上的一种发明与改造。"至+"系列词语是《庄子》极致思维的集中体现,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分支,极致思维具有极端化、理想化和指引性三个特点,它们彰显着《庄子》独具特色的哲学精神、文学特色、审美境界,共同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庄子》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为回应晚明尚情思潮,建基于他对性情所作之分辨,针对朱子以四端为情的观点,提出四端为性而非情。船山认为对于儒家性善说之理解,不应局限于直觉中的良知善念,并指出只有将为善的初衷与动机,在实践中落实为恰当其可的善行,方能彰显儒家性善之义。由此,船山认为孟子四端之说,乃专为良心牿亡之人所施之教诲,仅一时之权辞,不足以言性善;而"思诚"之论,才体现出孟子个人为学的工夫要旨。船山以"思"来界定道心之功能,指出人只有运用"思"方能明善以行;他还结合《大学》《中庸》,对孟子"思诚"工夫作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正郭勇健著《庄子哲学新解》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作者认为,一般而言,老子智慧,庄子逍遥;然而庄子未必不智慧,老子未必不逍遥。历代儒家学者对道家思想定义不一,新儒家的心学倾向则影响了诸多学者形成庄子诠释的"心学范式"。作者抛开国学、儒学对庄子哲学解读的成见,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庄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中,一些学者为提升庄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庄子的"命"与"逍遥"思想的关系诠解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这一诠解在笔者看来,是"以西释中""反向格义"的一个"不当比附",不仅没有更加澄明中国哲学思想的真正义涵,反而遮蔽了中国哲学对世界经验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独特性;对于庄学而言,不仅未能促进对于庄学义理的新开发,反而伤害了庄子思想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