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责任概念本身具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西方责任伦理思想产生了"习俗伦理责任"、"类理性责任"与"道德责任"三种责任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社会里,人的责任是个人对自己所在社会结构的习俗伦理责任.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外在自由的类理性责任.后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意志(内在)自由的道德责任.后现代社会的个体化使得责任解除了外在结构的要求,走向了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2.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的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的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先秦伦理思想作了较系统的考察,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是宗法奴隶制伦理危机和地主阶级新伦理形成时期,孔子的伦理思想基本上还是维持宗法奴隶制道德,而墨子的兼爱说冲破孔子“仁”的贵族藩篱,尖锐地批判了孔子旨在维护宗法制的孝弟之道。战国后期,荀子对诸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初步确立了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韩非的忠孝观念则体现了其专制主义精神,也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紧紧抓住了音乐的情感性特征,作为它与社会伦理的契合点。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情感向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乐以成善,即伦理主体的情感诉求;乐以节礼,即伦理制度的情感中介;乐以发和,即社会伦理的情感旨归。它以情感为途径,实现了"乐""礼"相生。音乐的存在,个体与社会伦理规范中庸尺度的践行,使人情醇厚、个体愉悦、人伦井然、政清俗美、理想化的社会伦理整体状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张海龙 《孔子研究》2023,(4):140-149
唐君毅的伦理思想至少具有自我伦理、文化伦理、境界伦理三重向度。在自我伦理中,唐君毅以“道德自我”之建立来抵抗内外诸恶,销解“自我中心”主义;以儒家的心性修养论作为自我疗愈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伦理中,唐君毅为人类各种文化活动奠定一道德基础,同时强调应以仁、义、礼、智之伦理原则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会通。在境界伦理中,一方面人之精神、心灵境界随九境之转呈升进最终成就一真实之生命存在;一方面“心灵九境”框架本身具有重要的伦理判教功能和方法论意义。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三重向度之间通过“道德自我”来贯通,它们在逻辑上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并且都分别指向了儒家的精神及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责任伦理理论作为参照,来诠释<周易>所蕴含的责任伦理思想,认为<周易>责任伦理意识的生成体现于责任主体对行为之不良后果的强烈忧患,<周易>对责任主体行为的调适以前瞻得到的后果为价值导向,<周易>通过对行为之不良后果进行积极转化而实现其责任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伦理是对社会善的判断和要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明确的伦理目的和要求。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完整的社会伦理思想。就社会伦理观而言,邓小平有别于传统伦理观,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伦理观。就伦理内容而言,涉及到社会领域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以效率与公平为主要线索的经济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集中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并重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文化领域,则着重表现为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任务目标的文化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反映了伦理目的与伦理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以“仁”为基础,以“利民”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理想目标。为此,他要求治国者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选贤任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坚持和发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主旨之一就是复兴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在中西印哲学比较中凸显了儒家人生伦理的圆融品质和跨越时空的独特价值与精神气质。梁漱溟把宇宙生命作为思考人生伦理的起点,以人"性本善"作为价值理论的前提,在直觉的指引下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尚情无我的伦理价值社会,并对伦理本位主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与评价。开掘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予以创造性转换,有助于当代中国新型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弘扬。  相似文献   

11.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有着较为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同时又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 这一点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得以凸显。孟子一方面承袭和发展了孔子“仁学”伦理思想体系, 另一方面又对如何实现儒家伦理目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权变”范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权变”既是实现其理想人格的方法, 也是其达到从道义世界向现实生活转换的必要环节。一“权变”一词, 从词义讲, 就是灵活、变通。孟子把“权”的概念引入其伦理思想中, 是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论证了其“仁义”道德的实现途径, 进而诠释了儒家伦理的普遍意义。具…  相似文献   

12.
表面上看来,孔子宗教观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去魅和蒙昧等多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因素。然而,若能用中庸之道去洞察,孔子的宗教观又变得那么明晰而睿智。就其本质而言,孔子宗教观旨在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庄严。为此,孔子一方面削弱天命的力量,将人从当时神权的普遍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外加于人的他律转化为内在于人心的自觉。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生养死祭"的"孝道"将社会伦理神圣化,使人在自觉践行神圣伦理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这样,在"神圣"光环的照耀下,人生不仅具有了现实意义,而且也获得了终极的关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这种温情脉脉中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社会理想上憧憬"大同"之世,在现实的政治治理上则向往以亲情关系为主轴的家国一体的周礼之治,力图使政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所以,"为政以德"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礼制是其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义乃政治治理的价值目标,孝悌是政德之根,仁为诸政德之全体大用,所以,其政治伦理思想内含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同时又表现出典型的美德政治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爱与耶稣的博爱、孔子的先义后利与耶稣的重义轻利、孔子的群体倾向与耶稣的个体彰显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之比较,可以充分洞悉儒耶不祧之祖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  相似文献   

15.
"责任"的本意是指人们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时应尽的义务,也包括应承担的过失。"责任"天然具有"伦理"的内涵。"责任伦理"是指人们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时应承担的责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孟子虽未明确提出"责任伦理"概念,但其"老者"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伦理意识,具体表现为:"养口体"与"养志"相结合之家庭责任伦理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养生丧死无憾"之终极责任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胡安国是南宋著名的春秋学者,同时也是理学谱系中的一个大家。《春秋》是传统儒家五经的重要典籍之一,被视为孔子所"笔削",寄托着"微言大义"。胡安国继承汉代《春秋》学特别是董仲舒详绎的"原心定罪"之传统方法,并将由理学引出的"天理人欲之辨"融入到对《春秋》的历史情境分析当中,强调《春秋》为"史外传心",具有事理交融、体用兼备之不同寻常的意义。胡氏以理解经或借史明义的做法,是理学之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特殊展开与构造。伦理观念之历史的情境分析,有别于心性善恶等方面的抽象论理,兼具历史与理想的双重性格,是理学伦理思想的实证性说明和经世之愿的具体落实。因而,胡氏《春秋》学的研究必然可以而且应当作为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重要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中,德行伦理学的复兴是一个重要事件,从中也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和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澄清德行伦理学核心概念arete(德、德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构建德行伦理学的思想体系,arete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他一方面区分出不同的层次,有"伦理之德"和"理智之德","自然之德"和"完全之德"以及"完满之德",另一方面将arete的多种面向关联起来,使之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含着逻各斯与习惯、沉思与实践的张力,并致力于实现形而下的伦理生活与形而上的智慧超越之间的协调统一。亚氏关于arete的探讨对于当代伦理思想仍不失其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对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不同角色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并规定了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应当履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角色伦理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角色伦理治理思想,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立场为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孟子的"亲亲"、"仁民"和"爱物"展示了儒家角色伦理治理由血缘家庭、国家、社会再逐步推衍到自然界的基本逻辑进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为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孙思邈的医学道德观杨青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伦理思想家,他对西周以来的伦理思想进行总结,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个体系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济世活人”的医学也就自然地接受它的渗透和影响。唐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既有老问题的翻新,也有前所未见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相互交错、叠加,已成为社会伦理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儒家伦理思想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实践检验,在解决当代社会伦理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儒家伦理思想包含道德伦理、角色伦理、生态伦理等内容,其中的"五伦"、"天人合一"等思想观点对于完善当代社会伦理理论、解决当代社会伦理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合理运用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完善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将个人道德的考量纳入社会评价标准,发挥有德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去,是对治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