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攵、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倞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相似文献   

2.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乾卦之"乾"字本作"倝"字,"倝"字初始义为旗杆。旗杆之形象与乾卦刚直之象相似,故以"倝"为卦名。又利用甲骨文研究者的新成果,认为"夬"有"迅急"、"败"、"坏"等义,将这些义项置入夬卦诸爻辞后,不仅释义畅达,且与卦象相合。将豫卦中的"勿疑朋盍簪"释作"勿疑朋狎谗",是指不要怀疑朋友、亲近佞人谗言。释睽卦中的"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为"见舆徹,其牛瘛,其人天且劓",意即看到牛车被毁坏,牛发了疯病,车上的人也被跌伤。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相对于“道”来说,“德”是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范畴。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往往视“德”为一个伦理范畴,对于“德”所具有的哲学义蕴则关注不够;二是认为“德”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低于“道”、在产生时间上晚于“道”的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字的出现要早于“道”字。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道”字,但“德”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写法。《甲骨文字集释》收录了“德”的15种写法,《甲骨文编》收录了20种写法。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道”字,是在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楚简<六德>"为父绝君"的"绝"字应改释为"继",从古代丧服制度看,"为父继君,不为君继父",是指父丧与君丧并见时,应当使为君所着丧服次于为父所着丧服,以父丧重于君丧,体现父子之恩重于君臣之义.对彭林先生的"绝服"说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6.
<正>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孔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说文解字》:“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保民任贤,明德慎罚。而且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推行德政。他在《尚书·康诰》中说:“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  相似文献   

7.
再释“齐”     
古文字的"齐"字多写作"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矢镞之形,笔者认为迄今为止的训释均未探寻到"齐"字的本源。本文据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以及文献资料,探求和证明"齐"字的本源和本义。齐地"五泉并出,有异于常",泉眼中间高四周低写作矢镞之形,"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矢镞之形实为多个上部平齐泉眼的象形,故"齐"字的本义为平齐、整齐。"齐"字象泉水之形,故可以看作"泉"字的异构字。  相似文献   

8.
彭林 《中国哲学史》2001,(2):97-102
郭店楚简整理者对<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句中的四个"绝"字的隶定为"继"字,与先秦礼书中的"绝服"相当."为父绝君"意为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六德>"为昆弟绝妻",与<丧服>妻服重于昆弟之服的服叙不同,但更为合理,当是早期丧服制度的反映.<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两"杀"字旧释"减杀",不确,当训为"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10.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符号。对此学界存在两种流行解释:一是沿着"德者得也"的传统训诂,将其解释为得自天命者;二是基于"以德受命"的思想,将其看作受天命之依据。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更能反映周人所言"德"之义;前者之所以流行,既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也与西周"德"之话语的歧义性有关。考察"德"与"得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把握西周"德"观念,也便于发现"德"在后世所发生的重大转型。在"以德受命"思想中,有所得是目的,"德"只是一个工具,体现的是周人的功利诉求;而在孔子、老子的改造下,"德"成为价值,有所得乃是修"德"、成"德"的基本途径。自此,中国思想上的"德"乃能超越工具性思维,成为一纯粹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12.
张培高  冯雪 《中国哲学史》2021,(3):42-48,72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相似文献   

13.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5.
帛书《二三子》篇,孔子所引《鼎》卦上九爻辞作"鼎王■",今本作"鼎玉铉","■"为"璧"之形省,"王■"即"玉璧"。从孔子之释,推知此爻辞本当作"鼎玉鼏",义为以玉饰之、插鼎耳两孔而举鼎的鼎杠。"■"以与"鼏"形近而误为"鼏","鼏"通"璧",即《二三子》之"■"。"鼏"以与"扃"音义皆同,而通作"扃",又写为今文"铉",即今本之"铉"。孔子释《屯》九五爻辞,解"小贞吉"之"小"为"小民",解"大贞凶"之"大"为"大人",颇为新颖。孔子此释,至三国魏时仍有流传。其中"年■十壹"读为"年谷十一",指十取其一之田赋。孔子释《艮》卦辞,言及"精白","精"谓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初始先天之元。"精白"的内涵,当谓政治人物修养其心,去除邪恶,使心地洁白,从而使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先天精元呈现出来。"能精能白,必为上客",谓能呈现其精元,能洁白其心地,必为尊贵之大臣。"能白能精,必为古正",谓能洁白其心地,能呈现其精元,必为显贵之高官。  相似文献   

16.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17.
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中国哲学史》2001,(3):108-120
本文以<郭店楚墓竹简>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尊德义>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尊德义>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六德>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德"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释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释为"极",训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先秦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孔门弟子,一是六国时辩士。但明代以前,这两个公孙龙却没有得到有效区分,因而公孙龙字子秉之说,一直在然疑之间。据古人名字相应之理,孔门弟子公孙龙,名公孙砻,字子石;辩者公孙龙,名公孙龓,字子秉。《说文》云:"龓,兼有也。"又云:"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龙"与"龓"通假,有"兼包"、"占尽"、"专有"之义,其用字之例就在孟子所引季孙"龙断"一语。但孟子以"求龙断而登之"释其词,却曲解了季孙本意,以致后世注家皆从孟子而以"冈垄之断而高者"释其义。  相似文献   

19.
《尚书·盘庚》"凡尔众"之"凡"当为"同"字之讹。甲骨文"凡""同"字形相似,隶释时常致讹误。"同尔众,其惟致告"即"召集你们的族众并加以告诫"之意。《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旧释"商先世有典册图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添加了谓语"记载",属增字解经。"册""典"当为动词,指册命职事,"有"是语助,非"有无"之"有"。该段所述为周人简选商遗民任职之事,与图籍无甚关系。《洛诰》"王在新邑"一段可与卜辞相较,其中"祭"是专门祭名,非泛称;"岁"即"刿",是"祭"的具体内容;"祝""册"是两种求告神灵的方式;"惟告周公"指为周公求取福佑;"其后"为时间副词,单独成句。该段谓周王在新邑举行"烝""祭"等祭祀,并在"祭"中为文王、武王各刿割一头牛牲。王命作册逸进行"祝""册",向先王"告",为周公求取福佑。之后,周王傧导神尸入位,举行"杀""禋"之祭,神尸都到位了,周王进入宗庙大室举行祼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庸"不是折中,不是中立,不是首鼠两端,也不是"既要、又要"式的全面,而是做出抉择。"中庸"之"庸",通"用",中庸即"中用",也就是"用中"。"中庸"是在"两端"之间,做出最优的抉择。《中庸》里"择乎中庸"之语,一个"择"字,道出其义。因此,"中庸"是"用"的,用于抉择——有判断、有衡量,有取舍、有决断。什么是"中"呢?程颐以"不偏"释"中",偏矣;朱熹以"不偏不倚"释"中"(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更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