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彧 《周易研究》2007,(5):53-58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竹书《周易》"■"字曾见于包山简,又作"■",何琳仪隶作"■"。学者或否定其说,释为"灭"。由竹书"■",帛本作戾,今本作冽,可知何琳仪隶■作"■"是正确的。"■"应是《说文》"瀱"字之异。竹书《周易》"畜",今本作"菑",二者音义皆近。竹书《周易》"■",帛《易》作"(扌短)",阜《易》作"端",今本作"朵",京《易》作"椯",论者或谓"■"为误字,其实"■"与"朵"音近,涵义与"朵"亦有联系,不宜认为有误。"(扌短)"、"端"、"椯"与"朵"的音义联系亦可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帛书《式法》中夹杂着大量楚文字成分,考释难度较大,文字释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式法》中的"晦"、"民"二字,研究者误释作"(黑白)"和"耳",遂致二字所在前后帛文无法读通。根据《式法》抄本杂糅秦楚文字的书写特点,通过对比战国楚简和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中的相关字形发现,"(黑白)"、"耳"二字实当改释作"晦"和"民"。二字所在帛文"晦不可以北徙"、"民痺病嚣死"可以分别在同批帛书《阴阳五行乙篇》和孔家坡汉简《日书》中找到相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哲学动态》对此作了报导。在近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的学者曾用现代概念,加以概括,认为“动态平衡”乃是《周易》思维方式特点之一。①我们在这里用“分而变的循环”概括《周易》的这种特点,比起“动态平衡”的概括,也许更贴近《周易》,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动态平衡”之动,在《周易》那里就是具体的“分而变”;没有“分而变”,也就没有动。而“动态平衡”之平衡,就是“循环”,平衡体现在“循环”之中;没有“循环”,也就没有平衡。一、关于《周易》之“分而变”如果承认《周易》为象、数、…  相似文献   

5.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王堆帛书《周易·习赣》六四爻原释为"■"或"■"的字当释为"詄",与传本《周易》作"贰"者乃音近通假;六四爻断句当为"尊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今本的"簋贰用缶"当从帛书本作"巧(考)詄(抶)用缶",谓用缶敲击之以节歌。秦汉间儒生传《易》多误读字句,致使文意不可通讲,帛书抄写亦多错别字,需根据出土文献详细考究其用字源流,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7.
尚变、崇德、明时是《易传》哲学最鲜明的人文特质。以"变"应"时",且在"变"中求"通",构成《周易》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实践理性和生命底色;把握"变"中的"不变",继而以不变应万变,是圣人驾驭变化、辅相天地、化成天下的根本所在。《易传》"变"的哲学所孕育的悲天悯人的道德理性与忧患意识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性,是理解并运用"变"的哲学摆脱否塞、凶咎、困境,走向通泰、吉庆、福祉的心理基础、情感支柱和力量源泉。《易传》谈"变"从不离"时","时"既是"变"的境遇场景,又是察变、适变、参变的节度和方法。《易传》对"时"的哲学探讨,目的是为人生提供一种指导,以提高生命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楚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相似文献   

10.
正值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研究会和华东师大哲学系、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逻辑史年会暨《周易》逻辑方法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华东师大举行。近年来,《周易》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关的这种思维模式在易学史上复杂的演变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被当作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唤起了学术界热切的关注,许多学者认为,要真正把握《周易》思维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周易》本经卦辞中的"小"字当独立断读,并且在《旅》、《巽》、《遯》、《既济》、《贲》五卦卦辞中起到语义逻辑的枢纽作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卦辞"小"义及相关卦爻辞的深入考释活动,体现了理解《周易》本经文本所需要的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1978年张政烺先生考证西周铜器上的数字为筮数以来,《周易》筮法的原貌又变为热辩课题。据传统看法,《系辞》中《大衍章》所叙述之筮法当为“周易”原有筮法。“大衍”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抽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  相似文献   

13.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相似文献   

15.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6.
《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8种帛书震动了世界学坛,其中《老子》甲、乙本更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一个人认为,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老子》甲、乙本。帛书《老子》虽说是现存最古的本子,但未必就是最好的版本。而四篇古佚书在佚失了两千余年后,又被重新发现,使我们对于在汉初成为主导思潮的黄老之学的历史、内容、发展线索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老思潮在战国中后期之为显学的地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大传部分,晋韩康伯的注文,使用的"况"字,除了常见含义外,有一种用法,相当于"谓",这个义项辞书"况"字的解释没有单列,本文就此作出考释。  相似文献   

19.
《周易·剥卦》爻辞中的"剥床"同《楚辞·天问》中的"击床",讲述的是商人先祖王亥被杀的场景,爻辞中的"足"、"辨"、"肤"俱指王亥身体的部位,"蔑"为"斫断足胫"之义。《剥》卦爻辞对这一事件的记录运用和遵循了爻位与爻辞内容相关联的易学体例,同时也体现了上古史实作为《周易》卦爻辞来源之一的特征,对探究卦爻辞本义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可以补充顾颉刚先生的《周易》研究。  相似文献   

20.
"艰"有"难治"与"治难"两个基本意义范畴。"治难"意义范畴,后造"垦"字分担,造"垦"之前,"艰"字兼之。"垦"字分担了"艰"字"治难"之义后,"艰"字便只有"难治"之义,沿用至今。《周易》本经的六个"艰"字皆可训"垦",耕垦,开辟,拓荒之义,意即不畏艰难,知难而进,多用其力,掘进不辍。"艰"与"垦",字为古今,语同一源。训"艰"为"垦",乃"艰"字本有之义,无须假借为说。《噬嗑》、《大畜》、《明夷》卦爻辞的"利艰贞"体现了圣人"开拓进取,因时而变"的人生智慧;《泰》九三之"艰贞,无咎"、《大有》初九之"艰则无咎"、《大壮》上六之"艰则吉"诠释了圣人"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